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
 
上課地點與時間
 
學員心得分享

  首頁 > 學會課程 > 學員心得分享
 
 
◎李璧姬 ◎李宗立、鍾佳君 ◎法華寺 ◎柯玫芳
◎張溫恂 ◎黃家芝 ◎劉宏珍 ◎劉淑敏
李璧姬/公務員

追隨宗恆法師學佛心得:
學佛至今已經很久了,期間總是在尋尋覓覓—與佛陀教法接近的佛法,聞法的過程總是斷斷續續,直到接觸印順導師的「妙雲集」方才覺得有找對方向。但課也上了,書也讀了,總覺得佛法還是離我很遙遠,用不上,無法清楚了解掌握佛法並與生活融合應用,直至聽聞宗恆法師的佛法課後,如尋獲至寶,解決多年的疑惑,並讓佛法能應用生活中,佛法活化於心中。宗恆法師上課的特色有三:

1﹒正本清源:把我學佛以來學到的佛法似是而非的概念,給予正確的導正,讓我能更有信心掌握學佛方向,趨近佛陀的教法,不再迷途,不再人云亦云。

2﹒世間真相忠實呈現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五陰熾盛、愛別離苦,絕不譁眾取寵,絕不不擇手段,而是忠言逆耳、苦口婆心、喚醒眾生覺醒,了知苦的根源!

3﹒宛如佛陀的佛法再現:以「緣起性空」為主軸,以各面向,苦口婆心地解說三法印、四聖諦,儘量與佛陀的法接近,令真實義呈現,使佛法如實活用於日常生活中,成為離苦之要
的寶藏。

4﹒聞、思法與實修並重:上課聞法以外,也強調佛法生活化及禪坐的重要性,同時鼓勵學員應重要思惟、並培養獨立閱讀經典的能力,使我們能循序漸進的成就慧學。

隨著法師上課後,我找到生命的目標。我真正的了知佛法、了知人生真相,人生變得積極,更能把握當下觀照自我,學習以戒、定、慧為準繩,八正道與十善業為入手處,達到發菩提心為信願、大悲心為上首、無所得為方便之究竟涅槃為目標。
 
李宗立、鍾佳君/生化科技

宗恆師父曾在課堂發問:「學佛的根本意趣是什麼?」深深的撞擊心坎疑問的洪鐘,讓我發愣許久,徨徨然不知從何答起。年青時的因緣際會,接觸了佛法,從四面八方聽到的佛法知見,讓我充滿許多疑惑,因為信根的不具足,佛法的薰習總是片段的。隨著歲月的增長與生活歷練而見苦、知苦、行苦,更想找─了苦的方法。

佛經上說: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」聽了不同道場的佛學課,總希望能應用於生活上,但不幸地往往卻是事與願違,總覺得兩者是脫鉤的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仍然在生活中恣意蔓延,佛法老被晾在一邊。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,聽聞了宗恆師父的講經碟片,一時如茅塞頓開,過去所聽聞到似是而非的佛法知見,如撥雲見日般,明亮又清晰被釐清而確立,當下的心頭直呼佛法當是如此。佛法用於生活中是如此的自然、圓滿與自在。在生活的瑣碎細微處,心比往昔更可察覺自我-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種種妄念於六根塵境作用當下的生滅,幸而稍減無明的萌現。及時的覺察與醒悟,更進而減少引發苦果的造作,離苦終於有了較明確可落實的方法,也終於有機會稍嘗法喜之滋味。

宗恆師父以早期佛教的「雜阿含經」與「中阿含經」,配合印順導師的妙雲集的內容作為授課之架構與綱要,我們從課程中學習找到苦的對治方法,進而漸次止息煩惱,更歡喜確信依止佛陀無上般若智慧。我们慶幸值此福報而得遇宗恆師父,有他的引領,我们才得以一窺佛陀甚深微妙的思想與教義,加上宗恆師父以深邃智慧深入淺出地作各種譬喻解說,學員時常因法師用心良苦的諄諄善導,於生活中的苦惑,或一直以來植於認知中的邪知邪見,都得以一一開解與撥正,衷心感恩師父。願在師父的教誨下,道業與智慧日增長。
 
法華寺
 
法師於台北法華寺主要講授印順導師的「學佛三要」使法華寺的佛弟子們了解,佛學與學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,筆者深深認同,應從佛學中的八萬四千法門導入正知正見去學佛。學佛三要雖為佛學之基礎概念與理論,確是每位佛弟子皆應了解的基礎必修課程。法師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佛學基礎知識,全面且細膩的講解各種佛法要義,使法華寺的初學佛法學者皆如沐春風。誠如偈云:「開示眾生見正道,猶如淨眼觀明珠。」筆者體悟到修行路上,個人所體悟與途徑或許各有不同,但應有之正知正見是極為重要的。盼與各位同修共勉,惟願佛法興隆,吉祥如意,阿彌陀佛!
 
柯玫芳/退休教師

找到回家的路
一、學佛因緣
我不是在挫折中才遇到「佛法」,我是具足了殊勝因緣而遇到…宗恆師父的。每次聽完師父的課,總是法喜充滿。從此一頭栽入,至今二年多了。
開始,先是到嘉義縣中埔的白雲寺聽…宗恆師父講「佛法概論」;後來,又到台南市的開元寺聽他的「佛學課程」。由於師父的開示,我漸漸體悟:「修行」是一輩子的事,而真正修行是要從皈依三寶開始;我因為是在半百的年歲,才有機緣得已接觸真正的佛法,所以很珍惜。
師父常說:在學佛的過程,精進是很重要的,要多聞薰息;所以,我總是遵循師父的開示,依教奉行,發心精進修行,學習閱讀經藏,並將佛法應用、體證在日常生活上。

二、學佛心得
我自己從小就生長在傳統的禮教下,除了祭祖外,每逢初一、十五,或過年過節,家人都要準備牲禮,並焚燒紙錢…。臨終或喪葬禮俗,常讓我疑惑,分不清楚是佛教或儒教、道教。
後來,上了  宗恆師父的課,經由師父的舉證、解疑,才知道世人對佛教的誤解有多深!自己也才慢慢認識了真正的佛教。「正知見」是何等的重要啊!因為佛教來自於印度,印度的文化,有些不是我們能明瞭的;佛教傳入中國,又因為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,有些是不合佛教本意的,導致世人對佛教常有一些誤會。

如果不是師父,下了那麼多的工夫為我們深入的介紹與詮釋佛教經典,我想,今生我們都將無緣接觸真正的佛法,也許就盲修瞎練一輩子。
真的好感恩師父!以其深厚的修行經驗及豐厚的學養,弘傳了佛教經典及印順導師的著作,並策勵我們要多看《妙雲集》,學會用經典的角度思惟。我們真的是一群有好因緣、有福報的人。
報師恩,我覺得依教奉行最好;要好好集聚師父弘傳的資糧。

三、學佛分享
佛典中常說: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。」研讀佛法是要修行,而不是做學問。師父曾開示過:學佛,是學佛的教法,所以要「深入經典,智慧如海」。「修行」只有「心」不夠,還要有個「緣」,把錯的心念扭轉過來,而不是只唸「阿彌陀佛」。所以要有正知見,仔細思考,不可人云亦云。

目前,我最大的體悟是學佛後,知道凡事必有因緣,「前世因,現世果;現世因,來世果。」因而,我慢慢學會放下,不再宿命,不再鑽牛角尖,珍惜當下的因緣。原來生活的點點滴滴,都是佛法的教誨。
當自己了知「生命不死,是無限相續」;當自己修行有了明確的目標,認知也較有意樂。修行是個人的事,一定要堅持;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豈可只重眼前,應以有限的生命去修行,多做利益眾生的事。

四、自我期許
「因緣具足,一語劃破,少修十年:因緣不具足,說了十萬真言,也枉然。」就是  宗恆師父的這句話,讓我震撼、感動了好些個日子,內心告訴自己「我找到回家的路」了。
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,我也曾經在生活上、職場上遭遇種種的挫折;學佛後,也學會了如何思惟,恍然徹悟…我不是最苦的,生活的週遭,還有許多人比我更苦。師父曾如是開示:如果你的生活是苦的,要學習如何止息,而不是怨嘆。環境可以影響你,但不能決定你;自己才能決定自己。

年過半百,才有機緣接觸到真正的佛法,所以很珍惜。希望藉由聽經聞法(修行),可以讓自己學會內視、斷過,用理性的態度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,調整生命的價值觀念,用正確的態度過日子,積極造善業。所以,我開始盡量過著簡樸的生活,深居簡出,把精力盡量擺在修持佛法上。也祈願在修行的路上,有「善知識、好因緣」和「同行善友」而增上,且不輕易脫隊。

我很清楚我是因何而來,佛法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「生活指南」,常讓我的「貪瞋痴」尋到對策,恍如被熨斗熨過(調伏)。
發心祈願:這一生能好好學佛;來世再得暇滿人身,甚至童貞出家。

 
張溫恂/特教老師

在一特別的機緣下,藉由好友的引薦,認識了宗恆法師,猶記得她如此形容「一個行事低調、穩健踏實、治學嚴謹,傳法時好比大學教授上課般,沒有單向的輸入,重在與學員雙向溝通,以確認彼此對法得聽取一致」。至此,開展了我跟隨法師學習佛陀教法的因緣。事隔多年,每憶及此一特殊因緣,莫不由衷感謝她。

佛教名相特多,常人每多望文生義、以訛傳訛,或含混解釋。對一個初學佛法的我,最大的困難乃在對眾多名相的理解。可惜的是,即使佛教界普遍常用的名相,佛親道友亦說不出所以然來,為什麼要這麼用?得到的答案不外乎:「不知道,大家都這麼說」,也沒法去追究名相之真實含意。

以學佛發心為例,法師說發心是指對事的動機、立志,是善的發心,是長期的去實踐,非一時興起作完了事的。以時間來說,作某件事付出2至3年也不算發心,正確地說應是把時間拉長至這一世,或幾世,一直到實現最終目標為止,這才是真正發心的原意。

反觀傳統佛教界所說發心,顯然與法師所說經典上的解釋相去甚遠,充其量只能說是一時的善念、善行。

再以習氣為例,傳統的認知會是指習慣、習性。法師以經典為據,精確具體的指出習氣乃微細的慢,想要駕馭人,替人決定任何事、物,最常見的是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,常以自己的角度決定子女的將來。

這讓我反思自己對子女不也如此嗎?自以疼愛子女為出發點,不自覺地建議這、建議那,以至親子間常見不和諧,忘了該放手給子女成長學習的空間,「尊重」子女所作的決定。

想想我們普遍對法的不清不楚,學愈多愈糊塗,怎能期待對佛法能深入進而有正信呢?

     法師長期安立於聞思經教的慧學中,又多作經典的翻譯,對佛典的融貫堪稱專業。佛法甚深,課堂上法師以經典為依據,為學員們一一釐清眾多名相之意義與出處典故,更以譬喻深入淺出,讓學員得以進一步理解佛陀教法之殊勝,或多或少對世間諸多人云亦云的戲論,從己身開始對這世間產生某種改變吧!
 
黃家芝/三寶弟子

學佛十多年來,一直以「一門深入」、一部經、一句佛號念到底,就是修行。身為佛教徒,我對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他的慈悲跟智慧是如何圓滿?他一生在做什麼?我全然不知,我只知道有個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,即得往生彼國,以往認識的佛法就只有這一區塊。法師說過:「再偉大的祖師,也不等同佛陀。」這是一句當頭棒喝!也許宿世的善根成熟了。我願意把杯子裡的水倒乾淨,也願意杯口朝上,不讓杯子有裂痕,重新裝入師父為我宣說的『佛法甘露,治病的良藥』。

連續上了師父一年多的課,回家又反覆聆聽MP3,對佛陀的大悲大智大勇有更深層的認識。師父上課時,將佛經每一字、每一句、每個詞,都仔細的解說清楚。過去對佛法的核心『三法印」、『四聖諦』、『十二因緣』等這些名相,有心學習卻是力不從心。直到現在,透過師父講解才開始了解。師父用種種譬喻,深入淺出讓學員能理解佛法。師父詳細解說的用意是希望學員能學會自己看得懂佛經,能深入經藏,不要作一個人云亦云的佛教徒。

在佛陀的教法四預流支裡,有「內正思惟」。師父在上課時會善巧引導我們學習思惟,使我們能將佛法融攝於心中。師父常提起『思惟聖者,思惟聖者走過的路,走在聖者走過的路並不孤單』,因為思惟讓我能時時憶持佛法,用佛法來對幫助自己、幫助他人。

師父說過:「修行不是在固定場所」。這句話當時在我的內心起了小小的疑惑。以往,總認為修行是有「固定場所」,也就是大殿。在大雄寶殿裡誦經很莊嚴,念佛很大聲,拜懺梵音很悅耳,以為這就是『修行』的全部。結果法會結束之後下了殿,卸下海青,人我是非還是不斷。日復一日隨著歲月的消失,內心的煩惱卻未見減輕。佛法是用來對治煩惱的,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,在待人處事中,心念有了一定的掌握,說錯話、做錯事的比率降低了。因為「用心」生活所以過得日子是繽紛、自在、快樂的。

師父上課會用心準備許多份講義,作為輔助教材,以增廣學員的視野。有一次不經意看了師父的書本,畫了重點,並寫了好多注解,比學員寫的還多,內心當下的感動是筆墨所不能形容的。暗自慶幸自己能有如此的福德、因緣,才能遇見如此專業又敬業的老師。
 
劉宏珍/美容業

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分享學佛心得。我從事美容事業已經18年,幾年前的我是自傲的,但也不知在傲什麼,或許老闆當久了就自以為是,好面子,自尊心強,脾氣大,性子急……(真是不堪回首),不斷以外緣、賺錢為主要生活重心,認為都是錢在做人,只有錢是萬能的。從現在看以前的自己,簡直是愚癡到了極點。

2年前,我的瑜珈老師靜蘭,介紹我到嘉義中埔白雲寺聽宗恆法師說法。那時候的我,心裡想去聽聽也不錯,總比在家裡睡覺好。就這樣我聽了師父一堂又一堂的佛法課程。這些課程除了帶給我法喜之外,更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,讓我有能力去扭轉自己的生命。過去總認為本性難移,現在奇蹟似的,我能將過去不好的習性一點一滴的去除,同時也一點一滴的累積善緣,更重要的是能夠比較有智慧的去看待、處理一切的人事物。我除了感謝靜蘭老師之外,也珍惜有這樣的好因緣。

宗恆師父所說的法,不但清清楚楚且明明白白,徹底改變了我的後半輩子。師父說:如果佛法無法改變你的身心狀態,那麼即使你知道再多,也是毫無意義的。所以我不斷地提醒自己,要不斷的學習,不斷的自我改變。

越親近佛法,就越能清楚明白師父所說的---當你越了解佛陀的教法,你就越知道修行不容易。知道與做到,根本是兩回事。學了佛法而能在生活中體驗,才能得到佛陀的智慧,如果不去做,根本不可能得到。這種智慧唯有靠自己的實踐才能獲得,外力是完全幫不上忙的。
現在我的生活變得簡單又充實,自從改變了作息,不再熬夜,減少飲食,身體好像是換了新的引擎一樣,變得很有力量,精神充沛,注意力集中,記憶力增強,與以前完全不同。過去我一直以為,身體的種種不適,是老化的正常現象。現在才知道,原來那是身心沒有歸依處。如今情緒安定了,生活自然就變得自在了。

以前做生意,是以利己為主。自從學習佛法之後,學會以客人的需要為主。不勉強、尊重對方,雖然錢賺得少,但是對方可以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,彼此間的友誼變得更好,也更長久,甚至可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,分享自己學習佛法的心得。師父曾說:世間的財富只是一時的,要少欲知足,夠用就好。出世間的智慧財,才值得擁有,因為它是生生世世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。

除了聽課之外,師父也鼓勵學員們閱讀印順道師的《妙雲集》。師父說:我們雖然無法處在佛陀的時代,親聞佛陀說法,但是能夠與這樣的一代高僧,同處在一個時代,也是很大因緣福報。

除了慧學之外,師父也要求學員們要養成禪坐的習慣。我從每天只能坐10分鐘開始練習,到現在已經能坐一個小時了。這中間也中斷過好多次,每次懈怠時,就會想起佛陀所說的「人身難得,精進莫放逸」,如此就能提起正念,珍惜學佛因緣,把握當下的生命。因為生活重心改變了,生活品質也就不同了。凡事往內看,不往外求。改變自己,約束自己,管理自己,這是師父經常提醒學員的學佛基礎。

師父在課堂上不斷的叮嚀,要學習依法不依人,要看到佛陀告訴我們的是什麼。不盲從,不道聽塗說,要自己去閱讀經典,依教奉行。學習思惟佛陀的本懷,要了解佛法不離世間法的部分,做該做的事,更要通達佛法超越世間法的部分,做值得做的事。
在未來的生命中,除了為自己的修學打好基礎之外,更想有機會幫助別人,使他人也能有因緣來親近大醫王釋迦牟尼佛所正覺的內容。希望廣大的眾生,可以徹底止息煩惱與痛苦,長期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此刻的心情是溫暖的,充滿感激的,感謝一切的一切。我會更用功學習佛陀的教法,並於日常生活中用心體會。願與所有的朋友同登智慧的彼岸。

 
劉淑敏/英文教師

我是經由許老師、師母及瑤瓊的介紹,才認識了宗恆法師。佛法是以離苦為目的,是能徹底解決苦的方法。經云:人生難得,佛法難聞,善知識難尋,而我卻遇到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,接觸到純正的佛法。有此因緣能得遇明師,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福報。自從上了法師的課,我才學會了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因此煩惱漸漸的減少,生活也越來越自在。

我從2004年七月開始上宗恆法師的課。我們的課程從一開始的每個月一次,到現在的每個月四次。法師住在高雄,本來一開始法師在台北只開一堂課,每個月的月初來台北一次。因為聽課的學員,從課程中得到實質的法益,所以學員又請法師再加開一堂課。然後北投天竺寺的紹因法師,又請法師在三重廣嚴學舍加開了一堂《般若經講記》。萬華法華寺的住持聖航法師,在廣嚴聽法一段時間之後,也邀請宗恆法在法華寺開了一堂《學佛三要》。

第一次聽到宗恆法師說法,我的心中就有很強烈的震撼。因為自己雖然好像聽了很多的佛法,卻不知佛法的核心是什麼。法師對佛法的思想理解是非常的深刻切實。佛教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,流傳的區域非常廣闊,所以很多外來複雜的思想,都滲透到佛教中。由於佛教的包容性很大,所以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東西。其中有正有邪,以致於外來的思想,反而將佛法的本質掩蓋住,致使許多人將這些外來的思想誤認為佛陀的教法。法師卻能釐清這些隨著佛法流變過程中,摻雜進來的成分,還原佛法的本質,使學員們能正確的理解佛陀的本懷與深刻的智慧。

法師對佛法的治學態度認真嚴肅,對學生卻非常親切隨和,雖然他是已出家超過二十年的長老比丘,卻從沒有任何架子,任何人有問題去請教他,他都會耐心詳細的回答,使聽者如沐春風,法喜充滿。

台灣佛教看似蓬勃發展,但能真正接觸到佛法,理解佛法,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卻不多。坊間流傳的佛法,各說各話,莫衷一是,這個人說這樣好,那個人說那樣好,到底怎樣才是最好的,一般人根本無從分辨。佛法是有它的思想體系,法師上課會從佛法的思想體系與佛教的發展,闡明佛法的本質,讓學生能夠把握住佛法的核心。佛陀的教法有其基本核心(究竟了義的部分),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部分。倘若離開此佛法核心,很容易就會把佛法在各地流傳的「方便說」,當成是佛法的「究竟義」。透過宗恆法師循循善誘的教導,使我們深刻體悟到佛法的殊勝——佛法是人生的真相,生命的真理。佛法也是人類心靈的良藥,佛法的智慧能使人心不起煩惱,使眾生離苦得樂。因此我們成立中華三德佛教學會,希望透過學會的力量,把佛法推廣出去,讓更多人能分享到佛法的殊勝,能領略佛法的智慧,能離苦得樂。
 
 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