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特別的機緣下,藉由好友的引薦,認識了宗恆法師,猶記得她如此形容「一個行事低調、穩健踏實、治學嚴謹,傳法時好比大學教授上課般,沒有單向的輸入,重在與學員雙向溝通,以確認彼此對法得聽取一致」。至此,開展了我跟隨法師學習佛陀教法的因緣。事隔多年,每憶及此一特殊因緣,莫不由衷感謝她。
佛教名相特多,常人每多望文生義、以訛傳訛,或含混解釋。對一個初學佛法的我,最大的困難乃在對眾多名相的理解。可惜的是,即使佛教界普遍常用的名相,佛親道友亦說不出所以然來,為什麼要這麼用?得到的答案不外乎:「不知道,大家都這麼說」,也沒法去追究名相之真實含意。
以學佛發心為例,法師說發心是指對事的動機、立志,是善的發心,是長期的去實踐,非一時興起作完了事的。以時間來說,作某件事付出2至3年也不算發心,正確地說應是把時間拉長至這一世,或幾世,一直到實現最終目標為止,這才是真正發心的原意。
反觀傳統佛教界所說發心,顯然與法師所說經典上的解釋相去甚遠,充其量只能說是一時的善念、善行。
再以習氣為例,傳統的認知會是指習慣、習性。法師以經典為據,精確具體的指出習氣乃微細的慢,想要駕馭人,替人決定任何事、物,最常見的是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,常以自己的角度決定子女的將來。
這讓我反思自己對子女不也如此嗎?自以疼愛子女為出發點,不自覺地建議這、建議那,以至親子間常見不和諧,忘了該放手給子女成長學習的空間,「尊重」子女所作的決定。
想想我們普遍對法的不清不楚,學愈多愈糊塗,怎能期待對佛法能深入進而有正信呢?
法師長期安立於聞思經教的慧學中,又多作經典的翻譯,對佛典的融貫堪稱專業。佛法甚深,課堂上法師以經典為依據,為學員們一一釐清眾多名相之意義與出處典故,更以譬喻深入淺出,讓學員得以進一步理解佛陀教法之殊勝,或多或少對世間諸多人云亦云的戲論,從己身開始對這世間產生某種改變吧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