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 阿含經選譯 > 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 
◎雜阿含1經 ◎雜阿含9經 ◎雜阿含15經 ◎雜阿含256經
◎雜阿含260經 ◎雜阿含261經 ◎雜阿含54經  
       
 
阿含經是學術界所公認,相對早期的經典
它以平實、 單純、 合理的方式, 呈現了佛陀住世時的生活紀錄,包括佛陀的出家、修行、證悟、弘法與涅槃,讓我們得以看見從現實生活中開始, 最終在現實生活中完成的佛法。 因此,法師在講學的同時,也積極的從事《阿含經》的編譯,並於2003年出版《中阿含經》全套七冊。接著,在2005年,法師開始從事《雜阿含經》的編譯,全套十二冊,已於2012年12月出版,此網頁提供部分雜阿含經內容,讓讀者先行試閱,大正藏原經文為黑色字體,法師譯文為金色字體
 
 
雜阿含1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,則為正見;正見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你們應當觀色為無常,觀色為無常者,則為正見具足者;正見具足者心生厭離,心生厭離者喜貪斷盡,喜貪斷盡者心得解脫。」

3.「如是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觀者,則為正見;正見者則生厭離,厭離者喜貪盡,喜貪盡者說心解脫。」
「同理,你們也應當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為無常,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為無常者,則為正見具足者;正見具足者心生厭離,心生厭離者喜貪斷盡,喜貪斷盡者心得解脫。」


4.「如是比丘!心解脫者,若欲自證,則能自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「諸比丘!如是心得解脫者,如果他想自證,他可以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做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5.如觀無常,苦,空,非我,亦復如是。
如同觀五蘊為無常那樣,你們也應當觀五蘊為苦,空,無我。

6.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9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勝林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色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;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;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色是無常的,凡是無常的即是苦,凡是苦的即是無我,凡是無我即無我所;如是觀者,名為真實正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的,凡是無常的即是苦,凡是苦的即是無我,凡是無我即無我所;如是觀者,名為真實正觀。」

3.「聖弟子如是觀者,厭於色,厭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厭故不樂,不樂故得解脫,解脫者真實智生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「如是正觀的聖弟子,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心生厭離。因為厭離故心不生樂著,因為不生樂著故心得解脫,心得解脫者,解脫智生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做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4.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15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勝林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有異比丘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却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善哉世尊!今當為我略說法要。我聞法已,當獨一靜處,修不放逸。修不放逸已,當復思惟所以:善男子出家,剃除鬚髮,身著法服,信家非家,出家學道,為究竟無上梵行,現法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有一次,有一位比丘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善哉世尊!請為我略說法義。我聽聞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3.「爾時,世尊告彼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比丘快說此言,云當為我略說法要。我聞法已,獨一靜處,修不放逸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,如是說耶?」
於是,世尊問彼比丘︰「很好!很好!你能這樣說:『善哉世尊!請為我略說法義。我聽聞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』你是這樣說的嗎?」

4.比丘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彼比丘回答佛陀︰「是的,世尊!

5.佛告比丘:「諦聽,諦聽,善思念之,當為汝說。比丘!若隨使使者,即隨使死;若隨使死者,為取所縛。比丘!若不隨使使,則不隨使死;不隨使死者,則於取解脫。」
佛陀告訴彼比丘︰「你應當專心聽,並且好好地思惟義理,我現在就為你解說。比丘!若為使所役使者,則伴隨使而死;伴隨使而死者,則為執取所束縛。比丘!若不為使所役使者,則不伴隨使而死;不伴隨使而死者,則不為執取所束縛。

6.比丘白佛:「知已,世尊!知已,善逝!」
彼比丘回答佛陀︰「我知道了,世尊!我知道了,善逝!」

7.佛告比丘:「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?」
佛陀問彼比丘︰「你是如何於我略說的法義中廣解其義呢?」

8.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色隨使使,色隨使死;隨使使、隨使死者,則為取所縛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隨使使,隨使死;隨使使、隨使死者,為取所縛。」
彼比丘回答佛陀︰「世尊!若於色為使所役使者,則伴隨使而死;為使所役使、伴隨使而死者,則為執取所束縛。同理,若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為使所役使者,則伴隨使而死;為使所役使、伴隨使而死者,則為執取所束縛。」

9.「世尊!若色不隨使使,不隨使死;不隨使使、不隨使死者,則於取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隨使使,不隨使死;不隨使使、不隨使死者,則於取解脫。如是世尊略說法中,廣解其義。」
「世尊!若於色不為使所役使者,則不伴隨使而死;不為使所役使、不伴隨使而死者,則於執取得解脫。同理,若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不為使所役使者,則不伴隨使而死;不為使所役使、不伴隨使而死者,則於執取得解脫。如是我於世尊略說的法義中廣解其義。」

10.佛告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。所以者何?色隨使使,隨使死;隨使使、隨使死者,則為取所縛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隨使使,隨使死;隨使使、隨使死者,則為取所縛。」
佛陀告訴彼比丘︰「很好!很好!你能夠於我略說的法義中廣解其義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說:若於色為使所役使者,則伴隨使而死;為使所役使、伴隨使而死者,則為執取所束縛。同理,若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為使所役使者,則伴隨使而死;為使所役使、伴隨使而死者,則為執取所束縛。」

11.「比丘!色不隨使使,不隨使死;不隨使使、不隨使死者,則於取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隨使使,不隨使死;不隨使使、不隨使死者,則於取解脫。」
「比丘!若於色不為使所役使者,則不伴隨使而死;不為使所役使、不伴隨使而死者,則於執取得解脫。同理,若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不為使所役使者,則不伴隨使而死;不為使所役使、不伴隨使而死者,則於執取得解脫。」

12.時彼比丘聞佛所說,心大歡喜,禮佛而退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彼比丘心大歡喜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13.獨在靜處,精勤修習,住不放逸。精勤修習、住不放逸已,思惟所以:善男子出家,剃除鬚髮,身著法服,信家非家,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。時彼比丘即成羅漢,心得解脫。
他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後來,彼比丘證得阿羅漢果,心得解脫。

 

雜阿含256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,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當時,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住在耆闍崛山。

  2.時尊者拘絺羅,晡時從禪起,詣尊者舍利弗所,共相問訊,種種相娛悅已,却坐一面。
有一次,尊者摩訶拘絺羅在午後接近黃昏時,從禪坐中起來,前來拜訪尊者舍利弗,互相問訊,問候生活起居的情形之後,坐在一旁。

3.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:「欲有所問,寧有閑暇為我說不?」
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:「我有問題想請教你,你是否有空回答我的問題?」

4.舍利弗言:「隨仁所問,知者當說。」
舍利弗回答說:「你可以提出你的問題,如果我知道的話一定會回答你。」

5.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:「所謂無明,云何是無明?誰有此無明?」
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:「所謂無明,何謂無明?誰有此無明?」

6.舍利弗答言:「無明者謂不知,不知者是無明。」
舍利弗回答說:「無明就是不如實知,不如實知者就是無明者。」

7.「何所不知?」
「不如實知什麼呢?」

8.「謂色無常,色無常如實不知;色磨滅法,色磨滅法如實不知;色生滅法,色生滅法如實不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如實不知;受、想、行、識磨滅法,受、想、行、識磨滅法如實不知;受、想、行、識生滅法,受、想、行、識生滅法如實不知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,不見,無無間等,愚,闇,不明,是名無明。成就此者,名有無明。」
「色是無常,他不如實知色是無常;色是衰滅法,他不如實知色是衰滅法;色是生起與衰滅之法,他不如實知色是生起與衰滅之法。同理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,他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衰滅法,他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衰滅法;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起與衰滅之法,他不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起與衰滅之法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取蘊不如實知,不如實見,未現證無漏慧,愚癡,闇冥,不明,是名無明。於此等法不如實知者就是無明者。」

9.又問舍利弗:「所謂明者,云何為明?誰有此明?」
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:「所謂明,何謂明?誰有此明?」

10.舍利弗言:「摩訶拘絺羅!所謂明者是知,知者是名為明。」
舍利弗回答說:「摩訶拘絺羅!明就是如實知,如實知者就是明者。」

11.又問:「何所知?」
「如實知什麼呢?」

12.「謂色無常,色無常如實知;色磨滅法,色磨滅法如實知;色生滅法,色生滅法如實知。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如實知;受、想、行、識磨滅法,受、想、行、識磨滅法如實知;受、想、行、識生滅法,受、想、行、識生滅法如實知。拘絺羅!於此五受陰如實知,見,明,覺,慧,無間等,是名為明。成就此法者,是名有明。」
「色是無常,他如實知色是無常;色是衰滅法,他如實知色是衰滅法;色是生起與衰滅之法,他如實知色是生起與衰滅之法。同理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,他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衰滅法,他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衰滅法;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起與衰滅之法,他如實知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起與衰滅之法。摩訶拘絺羅!於此五取蘊如實知,如實見,明了,覺悟,現證無漏慧,是名為明。於此等法如實知者就是明者。」

13.是二正士各聞所說,展轉隨喜,從座而起,各還本處。
這二位賢者聽了彼此的說法之後,彼此都很歡喜地接受,起座回到各自的住處。

 

雜阿含260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勝林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,共相問訊已,却坐一面。
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前來拜訪尊者阿難,互相問訊之後,坐在一旁。

3.時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:「欲有所問,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?」
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:「我有問題想請教你,你是否有空回答我的問題?」

4.阿難言:「仁者且問,知者當答。」
阿難回答說:「你可以提出你的問題,如果我知道的話一定會回答你。」

5.舍利弗言:「阿難!所謂滅者,云何為滅?誰有此滅?」
舍利弗問:「阿難!所謂滅,何謂滅?誰有此滅?」


6.阿難言:「舍利弗!五受陰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云何為五?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」
阿難回答說:「舍利弗!五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此等五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是哪五取蘊呢?色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色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同理,受、想、行、識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受、想、行、識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」

7.舍利弗言:「如是!如是!阿難!如汝所說:此五受陰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云何為五?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阿難!此五受陰若非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者,云何可滅?阿難!以五受陰是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,是無常、滅法;彼法滅故,是名為滅。」
舍利弗說:「是的!是的!阿難!如你所說的:五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此等五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是哪五取蘊呢?色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色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同理,受、想、行、識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受、想、行、識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阿難!如果五取蘊不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如何能滅?阿難!因為五取蘊是由與後有愛相應的思願所造作而成的,是無常的、滅法;所以此等五取蘊滅,是名為滅。」

8.時二正士各聞所說,歡喜而去。
這二位賢者聽了彼此的說法之後,彼此都很歡喜地接受,起座回到各自的住處。

雜阿含261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尊者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尊者阿難住在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。

2.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:「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,年少初出家時,常說深法,作如是言:阿難!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。阿難!云何於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?色生,生是我,非不生。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生是我,非不生。譬如士夫手執明鏡及淨水鏡,自見面生,生故見,非不生。是故阿難!色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。」
有一次,尊者阿難告訴比丘眾:「在我年輕剛出家不久時,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經常為我說甚深法,他作如是說:『阿難!因為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。阿難!何所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?於色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。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。阿難!譬如有人,以乾淨的鏡子或一盆清淨的水,觀察自己的面相,他是以執取而看,非不執取。是故阿難!於色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。於受、想、行、識執取,故有我,非不執取。』」

3.「云何阿難!色是常耶?為無常耶?答曰:無常。又問:無常者,是苦耶?答曰:是苦。又問:若無常,苦者,是變易法,聖弟子於中復計我,異我,相在不?答曰:不也。」
「『阿難!你認為如何?色是常的,還是無常的?』我回答說:『色是無常的。』又問:『如果色是無常的,那麼是苦嗎?』我回答說:『色是苦。』又問:『如果色是無常的,是苦,是會變化的,聖弟子是否會認為有即色我,有離色我,色在我中,我在色中?』我回答說:『不會的。』」

4.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為是常耶?為無常耶?答曰:無常。若無常,是苦耶?答曰:是苦。又問:若無常,苦者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於中寧復計我,異我,相在不?答曰:不也。」
「『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常的,還是無常的?』我回答說:『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的。』又問:『如果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的,那麼是苦嗎?』我回答說:『受、想、行、識是苦。』又問:『如果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的,是苦,是會變化的,多聞聖弟子是否會認為有即受、想、行、識我,有離受、想、行、識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在我中,我在受、想、行、識中?』我回答說:『不會的。』」

5.「阿難!是故色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,不異我,不相在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麁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,不異我,不相在,如實知,如實觀察。如是觀者,聖弟子於色生厭,離欲,解脫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生厭,離欲,解脫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「『阿難!所以應當如實知,如實觀察所有的色,不論是過去的、未來的、現在的,內的、外的,麁的、細的,好的、醜的,遠的、近的,都無即色我,無離色我,色不在我中,我也不在色中。同理,應當如實知,如實觀察所有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論是過去的、未來的、現在的,內的、外的,麁的、細的,好的、醜的,遠的、近的,都無即受、想、行、識我,無離受、想、行、識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在我中,我也不在受、想、行、識中。如是如實觀色的聖弟子,於色生厭,離欲,解脫,解脫智生: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同理,如是如實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聖弟子,於受、想、行、識生厭,離欲,解脫,解脫智生: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』」

6.「諸比丘!當知彼尊者於我有大饒益,我從彼尊者所聞法已,遠塵,離垢,得法眼淨。我從是來,常以此法為四眾說,非餘外道、沙門、婆羅門出家者說。」
「諸比丘!你們應當知道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對我是有大利益的,我聽聞他所說的法之後,斷除見所斷的煩惱(即斷三結,身見、戒取見、疑),不起招感生死報果的雜染業,正覺現前,與正法契應。從此之後,我經常為四眾解說此法,此法不是其他的外道、沙門、婆羅門所能解說的。」

雜阿含54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波羅[木+奈]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波羅[木+奈]城的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

2.彼時,毘迦多魯迦聚落,有婆羅門,來詣佛所,恭敬問訊,却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曇!我有年少弟子,知天文、族姓,為諸大眾占相吉凶,言有必有,言無必無,言成必成,言壞必壞。瞿曇!於意云何?」
有一次,有一位毘迦多魯迦聚落的婆羅門前來拜見佛陀,恭敬問訊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瞿曇!我有一位年輕弟子,通曉天文、族姓之事,能為大眾占卜吉凶,斷言有則有,斷言無則無,斷言成則成,斷言壞則壞。瞿曇!你認為如何呢?」

3.佛告婆羅門:「且置汝年少弟子知天文、族姓,我今問汝,隨汝意答。婆羅門!於意云何?色本無種耶?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:「暫且擱置你那位通曉天文、族姓之年輕弟子,我現在問你,你可以根據你認為是對的來回答。婆羅門!你認為如何?色本來就無恆常性嗎?」

4.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婆羅門回答說說︰「是的,世尊!」

5.「受、想、行、識本無種耶?」
受、想、行、識本來就無恆常性嗎?」

6.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婆羅門回答說:「是的,世尊!」

7.佛告婆羅門:「汝言我年少弟子,知天文、族姓,為諸大眾作如是說:言有必有,言無必無,知見非不實耶?」
佛陀問婆羅門:「你剛才說:『我有一位年輕弟子,通曉天文、族姓之事,能為大眾占卜吉凶,斷言有則有,斷言無則無。』這樣的說法不就是虛妄不實的嗎?」

8.婆羅門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婆羅門回答佛陀:「是的,世尊!」

9.佛告婆羅門:「於意云何?頗有色常住百歲耶?為異生異滅耶?受、想、行、識常住百歲耶?異生異滅耶?」
佛陀又問婆羅門:「你認為如何?色是常住百歲而不變?還是須臾轉變,異生異滅?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常住百歲而不變?還是須臾轉變,異生異滅?」

10.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婆羅門回答說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須臾轉變,異生異滅。」

11.佛告婆羅門:「於意云何?汝年少弟子,知天文、族姓,為大眾說成者不壞,知見非不異耶?」
佛陀又問婆羅門:「婆羅門!你認為如何?你那位年輕弟子,通曉天文、族姓之事,能為大眾占卜吉凶,斷言成則成,斷言壞則壞。這樣的說法不就是虛妄不實的嗎?」

12.答曰:「如是,世尊!」
婆羅門回答說:「是的,世尊!」

13.佛告婆羅門:「於意云何?此法、彼法,此說、彼說,何者為勝?」
佛陀又問婆羅門:「你認為如何?我所說的法與你所說的法,二者相比,哪一個殊勝呢?」

14.婆羅門白佛言:「世尊!此如法說。如佛所說,顯現、開發。譬如有人溺水能救,獲囚能救,迷方示路,闇惠明燈。世尊!今日善說勝法,亦復如是,顯現、開發。」
婆羅門回答佛陀:「世尊!你所說的法是如法之說。因為你的說法,令正法得以顯現,令智慧得以開發。譬如溺水者能得獲救,被囚禁者得以脫困,為迷路者指示道路,在黑暗中給予明燈。世尊!今日你所善說之殊勝法,也是如此,令正法得以顯現,令智慧得以開發。」

15.佛說此經已,毘迦多魯迦婆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即從坐起,禮足而去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毘迦多魯迦婆羅門對於佛陀所說,很歡喜地接受,從座起身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
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