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 阿含經選譯 > 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 
◎雜阿含500經 ◎雜阿含505經 ◎雜阿含535經 ◎雜阿含547經
◎雜阿含550經      
 
雜阿含500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尊者舍利弗,亦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尊者舍利弗也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
2.爾時,尊者舍利弗,晨朝著衣持鉢,入王舍城乞食。乞食已,於一樹下食。
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,在夜過天亮後,著衣持鉢,進入王舍城乞食。乞食後,坐在樹下受食。

3.時有淨口外道出家尼,從王舍城出,少有所營。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食,見已問言:「沙門食耶?」
當時,有一位外道出家尼,名為『淨口』,因為有事,要出王舍城。她看見尊者舍利弗坐在樹下受食,便問:「沙門正在受食嗎?」

4.尊者舍利弗答言:「食。」
尊者舍利弗回答說:「是的,我正在受食。」

5.復問:「云何沙門下口食耶?」
外道出家尼又問:「沙門!你是否面向下受食?」

6.答言:「不也,姊妹!」
尊者舍利弗回答說:「不是的,姊妹!」

7.復問:「仰口食耶?」
外道出家尼又問:「沙門!你是否面向上受食?」

8.答言:「不也,姊妹!」
尊者舍利弗回答說:「不是的,姊妹!」

9.復問:「云何方口食耶?」
外道出家尼又問:「沙門!你是否面向四方受食?」

10.答言:「不也,姊妹!」
尊者舍利弗回答說:「不是的,姊妹!」

11.復問:「四維口食耶?」
外道出家尼又問:「沙門!你是否面向四維受食?」

12.答言:「不也,姊妹!」
尊者舍利弗回答說:「不是的,姊妹!」

13.復問:「我問沙門食耶?答我言:食。我問仰口食耶?答我言:不。下口食耶?答我言:不。方口食耶?答我言:不。四維口食耶?答我言:不。如此所說,有何等義?」
外道出家尼又問:「我問:『沙門正在受食嗎?』你回答說:『是的,我正在受食。』我問:『沙門!你是否面向上受食?』你回答說:『不是的,姊妹!』我問:『沙門!你是否面向下受食?』你回答說:『不是的,姊妹!』我問:『沙門!你是否面向四方受食?』你回答說:『不是的,姊妹!』我問:『沙門!你是否面向四維受食?』你回答說:『不是的,姊妹!』你如此回答,是什麼意思呢?」

14.尊者舍利弗言:「姊妹!諸所有沙門、婆羅門,明於事者,明於橫法,邪命求食者,如是沙門、婆羅門下口食也。若諸沙門、婆羅門,仰觀星曆,邪命求食者,如是沙門、婆羅門,則為仰口食也。若諸沙門、婆羅門,為他使命,邪命求食者,如是沙門、婆羅門,則為方口食也。若有沙門、婆羅門,為諸醫方,種種治病,邪命求食者,如是沙門、婆羅門,則為四維口食也。姊妹!我不墮此四邪命而求食也。然我姊妹!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。是故我說,不為四種食也。」
尊者舍利弗說:「姊妹!凡彼沙門、婆羅門,依風水學之畜生明,邪命而營生者,姊妹!此等沙門、婆羅門,被稱為面向下受食者。姊妹!凡彼沙門、婆羅門,依占星學之畜生明,邪命而營生者,姊妹!此等沙門、婆羅門,被稱為面向上受食者。姊妹!凡彼沙門、婆羅門,從事使節、遣使,邪命而營生者,姊妹!此等沙門、婆羅門,被稱為面向四方受食者。姊妹!凡彼沙門、婆羅門,依手相學之畜生明,邪命而營生者,姊妹!此等沙門、婆羅門,被稱為面向四維受食者。姊妹!我不是依此四種邪命而營生者。姊妹!我依法求食,我依法求食後受食。因此,我說我不是彼四種受食者。」

15.時淨口外道出家尼,聞者舍利弗所說,歡喜隨喜而去。
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完之後,淨口外道出家尼對於尊者舍利弗所說很歡喜地接受,作禮之後離去。

16.時淨口外道出家尼,於王舍城里巷、四衢處,讚歎言:「沙門釋子,淨命自活,極淨命自活!諸有欲為施者,應施沙門釋種子。若欲為褔者,應於沙門釋子所作褔。」
於是,淨口外道出家尼,在王舍城,從街道走到街道,從十字路口走到十字路口,讚歎說:「沙門釋子,正命而活,極正命而活!諸位欲施食者,應施與沙門釋子。諸位欲作福者,應於沙門釋子作福。」

17.時有諸外道出家,聞淨口外道出家尼,讚歎沙門釋子聲,以嫉妬心,害彼淨口外道出家尼。命終之後,生兜率天,以於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。
有其他的諸外道出家者,聽說淨口外道出家尼,讚歎沙門釋子,心生嫉妒,殺害彼淨口外道出家尼。淨口外道出家尼,因為對於尊者舍利弗生起信心,所以命終之後,再生至兜率天。

雜阿含505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。時尊者大目揵連,在耆闍崛山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。尊者大目揵連住在耆闍崛山中。

2.爾時,尊者大目揵連,獨一靜處禪思,作是念:昔有時,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,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,世尊為說,聞已隨喜,似欲更有所問義。我今當往,問其喜意。作是念已,如力士屈申臂頃,於耆闍崛山沒,至三十三天,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。
有一次,尊者大目揵連,獨自在一安靜處,禪坐思惟,作如是念:在過去時,釋提桓因曾經在界隔山石窟中,向世尊請問愛盡解脫之義,他聽聞世尊的解說之後,心生歡喜,似乎有更進一步請問世尊之意。我現在就前往三十三天,詢問他當時歡喜之意為何。尊者大目揵連作如是念之後,猶如力士彎曲伸直的手臂,很快地就從耆闍崛山消失,來到三十三天,出現在距離蓮華池不遠之處。

3.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,遊戲浴池,有諸天女音聲美妙。爾時,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,語諸天女言:「莫歌!莫歌!」時諸天女即便默然。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揵連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
當時,諸天之王帝釋與五百位婇女,在浴池中遊戲,伴隨著諸天女的美妙歌聲。諸天之王帝釋從遠處看見尊者大目揵連,立刻告訴諸天女:「不要唱了!不要唱了!」諸天女立刻默然無聲。諸天之王帝釋前去拜見尊者大目揵連,頂禮尊者之後,站在一旁。

4.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:「汝先於界隔山中,問世尊愛盡解脫義,聞已隨喜。汝意云何?為聞說隨喜,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?」
於是,尊者大目揵連問諸天之王帝釋:「在過去時,你曾經在界隔山石窟中,向世尊請問愛盡解脫之義,你聽聞世尊的解說之後,心生歡喜。當時你只是因為聞法而感到歡喜,或是有更進一步請問世尊之意而感到歡喜?」

5.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:「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,或憶先事,或時不憶。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,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,今可往問世尊,如世尊說,汝當受持。然我此處,有好堂觀,新成未久,可入觀看。」
諸天之王帝釋告訴尊者目揵連:「我們三十三天的天眾,大都貪著令人放逸之樂,對於過去的事情,或許記得,或許不記得。世尊現在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,尊者若欲知道過去我在界隔山石窟中,向世尊請問之事,可以前往拜見世尊,如世尊所說的,你可受持。現在我這裡,有勝妙宮殿,新成立未久,你可進來參觀。」

6.時尊者大目揵連,默然受請,即與天帝釋共人堂觀。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,皆作天樂,或歌、或舞。諸天女輩著身瓔珞莊嚴之具,出妙音聲,合於五樂,如善作樂,音聲不異。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揵連,悉皆慚愧,入室藏隱。
尊者大目揵連,默然地接受他的邀請,與諸天之王帝釋共同進入宮殿。諸天女從遠處看見諸天之王帝釋前來,人人皆作天樂,有人唱歌、有人跳舞。諸天女們身上配戴瓔珞等莊嚴的飾品,發出美妙的音聲,配合著五種樂器,猶如善加製作的樂聲,所有的音聲都是和諧不異的。可是,當諸天女們看見尊者大目揵連時,悉皆心生慚愧,立刻進入室內躲藏。

7.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:「觀此堂觀!地好平正,其壁柱、梁、重閣、牕牖、羅網、簾障,悉皆嚴好。」
諸天之王帝釋告訴尊者大目揵連:「看看此宮殿!土地方正平坦,建物本身,不論是壁柱、棟樑、重閣、窗戶、羅網、簾障,悉皆莊嚴。」

8.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:「憍尸迦!先修善法福德因緣,成此妙果。」
尊者大目揵連告訴諸天之王帝釋:「憍尸迦!這是你過去修習善法之福德因緣,所成就的妙果。」

9.如是帝釋三自稱歎,問尊者大目揵連,尊者大目揵連亦再三答。
諸天之王帝釋如是再三地對尊者大目揵連自我稱歎,尊者大目揵連也如是再三地作同樣的回答。

10.時尊者大目揵連作是念:今此帝釋極自放逸,著界神住,歎此堂觀,我當令彼心生厭離。即入三昧,以神通力,以一足指,撇其堂觀,悉令震動。時尊者大目揵連,即沒不現。
於是,尊者大目揵連作如是念:今天,諸天之王帝釋極度放逸,貪著境界,稱歎此宮殿,我應當令彼於此心生厭離。於是,尊者大目揵連立刻入定,以神通力,以一足趾,按壓宮殿,令此宮殿震動。尊者大目揵連,隨即消失離去。

11.諸天女眾,見此堂觀震掉、動搖,顛沛恐怖,東西馳走,白帝釋言:「此是憍尸迦大師,有此大功德力耶?」
諸天女眾,看見此宮殿震動、搖晃,心生恐怖,東西馳走,問諸天之王帝釋:「這是憍尸迦的大師,所具有的大功德力嗎?」

12.時天帝釋語諸天女:「此非我師,是大師弟子大目揵連,梵行清淨,大德大力者。」
諸天之王帝釋回答諸天女眾:「這不是我的大師,而是大師的弟子尊者大目揵連,他是一位梵行清淨,具足大功德、大威力者。」

13.諸天女言:「善哉憍尸迦!乃有如此梵行大德、大力同學,大師德力,當復如何!」
諸天女眾說:「善哉憍尸迦!你的同學就已經具足如此清淨的梵行,大功德、大威力,更何況你大師的大功德、大威力!」

雜阿含535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尊者阿那律,住松林精舍。時尊者大目揵連,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當時,尊者阿那律,住在舍衛城的松林精舍。尊者大目揵連,住在婆祇國失收摩羅山的恐怖稠林禽獸之處。

2.時尊者阿那律,獨一靜處,禪思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淨眾生,離憂悲惱苦,得真如法,所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處,受……,心……,法法觀念處。若於四念處遠離者,於賢聖法遠離;於賢聖法遠離者,於聖道遠離;聖道遠離者,於甘露法遠離;甘露法遠離者,則不能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若於四念處信樂者,於聖法信樂;聖法信樂者,於聖道信樂;聖道信樂者,於甘露法信樂;甘露法信樂者,得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
有一次,尊者阿那律,獨自在一安靜處,禪坐思惟,作如是念:有一乘道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,就是四念處。是哪四種念處呢?就是於身隨觀身念處,於受隨觀受念處,於心隨觀心念處,於法隨觀法念處。如果有人遠離四念處者,則遠離賢聖法律;遠離賢聖法律者,則遠離聖道;遠離聖道者,則遠離甘露法;遠離甘露法者,則不得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如果有人信樂於四念處者,則信樂於賢聖法律;信樂於賢聖法律者,則信樂於聖道;信樂於聖道者,則信樂於甘露法;信樂於甘露法者,則得以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

3.爾時,尊者大目揵連,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,如力士屈伸臂頃,以神通力,於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沒,至舍衛城松林精舍,尊者阿那律前現。語阿那律言:「汝獨一靜處,禪思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令眾生清淨,離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得真如法,所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處,受……,心……,法法觀念處。若於四念處不樂者,於賢聖法不樂;聖法不樂者,於聖道不樂;不樂聖道者,於甘露法亦不樂;不樂甘露法者,則不能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若於四念處信樂者,樂賢聖法;樂賢聖法者,樂於聖道;樂聖道者,得甘露法;得甘露法者,得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耶?」
此時,尊者大目揵連,知道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,猶如力士彎曲伸直的手臂,很快地就從婆祇國失收摩羅山的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消失,來到舍衛城的松林精舍,出現在尊者阿那律的面前。他問尊者阿那律:「你獨自在一安靜處,禪坐思惟,作如是念:有一乘道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,就是四念處。是哪四種念處呢?就是於身隨觀身念處,於受隨觀受念處,於心隨觀心念處,於法隨觀法念處。如果有人不樂於四念處者,則不樂於賢聖法律;不樂於賢聖法律者,則不樂於聖道;不樂於聖道者,則不樂於甘露法;不樂於甘露法者,則不得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如果有人信樂於四念處者,則信樂於賢聖法律;信樂於賢聖法律者,則信樂於聖道;信樂於聖道者,則信樂於甘露法;信樂於甘露法者,則得以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是嗎?」

4.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:「如是,如是。」
尊者阿那律回答尊者大目揵連:「是的,是的。」

5.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阿那律言:「云何名為樂四念處?」
尊者大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:「何謂信樂於四念處者?」

6.「尊者大目揵連!若比丘,身身觀念處,心緣身,正念住,調伏止息寂靜,一心增進;如是,受、心、法念處,正念住,調伏止息寂靜,一心增進。尊者大目揵連!是名比丘樂四念處。」
尊者阿那律回答:「尊者大目揵連!如果有比丘,於身隨觀身念處,心以身為緣,正念而住,心得調伏止息寂靜,一心增進;同理,受、心,也是如此。於法隨觀法念處,心以法為緣,正念而住,心得調伏止息寂靜,一心增進。尊者大目揵連!如是比丘名為信樂於四念處者。」

7. 時尊者大目揵連,即如其像三昧正受,從舍衛國松林精舍沒,還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。
於是,尊者大目揵連,立刻入定施展偉大的神通,從舍衛城的松林精舍消失,回到婆祇國失收摩羅山的恐怖稠林禽獸之處。

雜阿含547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尊者摩訶迦旃延,在婆羅那烏泥池側,與眾多比丘,集於食堂,為持衣事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當時,尊者摩訶迦旃延,住在婆羅那聚落烏泥池邊,與比丘眾在食堂集會,一起縫製衣服。

2.時有執杖梵志,年耆根熟,詣食堂所,於一面拄杖而住。須臾默然已,語諸比丘:「諸長老!汝等何故見老宿士,不共語、問訊、恭敬命坐?」
有一次,有一位高齡耆宿的執杖婆羅門,來到食堂,拄著拐杖站在一旁。他默然不語站了一會兒之後,問比丘眾:「諸位長老!為何你們見到高齡耆宿之人,不與他共語、問訊致意,也不恭敬請其就坐?」

3.時尊者摩訶迦旃延,亦在眾中坐。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:「我法有宿老來,皆共語、問訊、恭敬禮拜,命之令坐。」
此時,尊者摩訶迦旃延,也坐在大眾之中。尊者摩訶迦旃延告訴婆羅門:「我們的教法中規定,如果見到高齡耆宿之人,應該要與他共語、問訊致意,也要恭敬請其就坐。」

4.梵志言:「我見此眾中,無有老於我者,不恭敬禮拜命坐。汝云何言:我法見有宿老,恭敬禮拜,命其令坐?」
婆羅門又說:「可是在此大眾中,我沒有看見有比我更高齡耆宿之人,也沒有人與我共語、問訊致意,恭敬請我就坐。為何你卻說:『我們的教法中規定,如果見到高齡耆宿之人,應該要與他共語、問訊致意,也要恭敬請其就坐』?」

5.摩訶迦旃延言:「梵志!若有耆年,八十、九十,髮白齒落,成就年少法者,此非宿士。雖復年少,年二十五,色白髮黑,盛壯美滿,而彼成就耆年法者,為宿士數。」
尊者摩訶迦旃延回答說:「婆羅門!即使是耆宿者,已經八十歲、九十歲,髮白齒落,可是如果他只成就年少者之法,則他不會被認為是年長者。婆羅門!即使是年少者,只有二十五歲,皮膚白皙,頭髮烏黑,正值盛壯幸福的年代,可是如果他已成就耆宿者之法,則他會被認為是年長者。」

6.梵志問言:「云何名為八十、九十,髮白齒落,而復成就年少之法?年二十五,膚白髮黑,盛壯美色,為宿士數?」
婆羅門又說:「怎麼樣的人,即使是耆宿者,已經八十歲、九十歲,髮白齒落,可是他只成就年少者之法,不會被認為是年長者?又怎麼樣的人,即使是年少者,只有二十五歲,皮膚白皙,頭髮烏黑,正值盛壯幸福的年代,可是他已成就耆宿者之法,會被認為是年長者?」

7.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:「有五欲功德,謂眼識色,愛、樂、念;耳識聲,鼻識香,舌識味,身識觸,愛、樂、念。於此五欲功德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念,不離渴。梵志!若如是者,雖復八十、九十,髮白齒落,是名成就年少之法。雖年二十五,膚白髮黑,盛壯美色,於五欲功德,離貪,離欲,離愛,離念,離渴。若如是者,雖復年少,年二十五,膚白髮黑,盛壯美色,成就老人法,為宿士數。」
尊者摩訶迦旃延回答說:「有五種欲望,即眼所識色,是可愛的、可樂的、可念的;同理,耳所識聲、鼻所識香、舌所識味,也是如此。有身所識觸,是可愛的、可樂的、可念的。有人對於此五種欲望,不離貪,不離欲,不離愛,不離念,不離渴。婆羅門!如是之人,即使他是耆宿者,已經八十歲、九十歲,髮白齒落,可是他只成就年少者之法,不會被認為是年長者。婆羅門!有人對於此五種欲望,已離貪,已離欲,已離愛,已離念,已離渴。如是之人,即使是年少者,只有二十五歲,皮膚白皙,頭髮烏黑,正值盛壯幸福的年代,可是他已成就耆宿者之法,會被認為是年長者。」

8.爾時,梵志語尊者摩訶迦旃延:「如尊者所說義,我自省察,雖老則少;汝等雖少,成耆年法。世間多事,令便請還。」
於是,執杖婆羅門告訴尊者摩訶迦旃延:「如尊者所說之義,我自內省察,自知雖然年老,卻只成就年少者之法;汝等大眾雖然年少,卻已成就耆宿者之法。我還有許多俗事要處理,要先行離開。」

9.尊者摩訶迦旃延言:「梵志!汝自知時。」
尊者摩訶迦旃延說:「婆羅門!你可以作你認為適當的事。」

10.爾時,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,歡喜隨喜,還其本處。
執杖婆羅門對於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,很歡喜地接受,回到自己的住處。

雜阿含550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,尊者摩訶迦旃延,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當時,尊者摩訶迦旃延,也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:「佛世尊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六法,出苦處昇於勝處,說一乘道淨諸眾生,離諸惱苦,憂悲悉滅,得真如法。何等為六?謂聖弟子念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行法,念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,離貪欲覺、離瞋恚覺、離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,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智,乘於直道,修習念佛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一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有一次,尊者摩訶迦旃延告訴比丘眾:「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佛世尊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:有一乘道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,那就是六隨念處。是哪六隨念處呢?聖弟子隨念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行之法,隨念:『此為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』當聖弟子憶念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行之法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佛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一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

3.「復次,聖弟子念於正法,念於世尊現法律,離諸熱惱,非時通達,即於現法,緣自覺悟。爾時,聖弟子念此正法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習念法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二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「又,聖弟子隨念正法:『世尊之法為善說的、現見的、非時的、應來見的、導引的、智者應親證的。』當聖弟子憶念正法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法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二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 

4.「復次,聖弟子念於僧法,善向、正向、直向、等向,修隨順行,謂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果,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,向阿那含、得阿那含,向阿羅漢、得阿羅漢,如是四雙八士,是名世尊弟子僧;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,供養恭敬禮拜處,世間無上福田。聖弟子如是念僧時,爾時,聖弟子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,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習念僧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三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「又,聖弟子隨念僧眾:『世尊之聲聞僧為善行者,世尊之聲聞僧為正直行者,世尊之聲聞僧為真理行者,世尊之聲聞僧為和敬行者,即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,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,向阿那含、得阿那含,向阿羅漢、得阿羅漢,這就是四雙八輩。此等世尊之聲聞僧,戒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、解脫具足、解脫知見具足,是應供養者、應供奉者、應施者、應合掌者、世間的無上福田。』當聖弟子憶念僧眾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僧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三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

5.「復次,聖弟子念於戒德,念不缺戒,不斷戒,純厚戒,不離戒,非盜取戒,善究竟戒,可讚歎戒,梵行不憎惡戒。若聖弟子念此戒時,自念身中所成就戒。當於爾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何等為染著心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,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戒念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四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「又,聖弟子隨念戒德:『無缺失的、不中斷的、不穿雜的、不背離的、無垢穢的、究竟清淨的、智者所讚歎的、諸梵行者所不憎惡的。』若聖弟子隨念此等戒德,即自念身中所成就戒。當聖弟子憶念戒德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戒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四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

6.「復次,聖弟子自念施法,心自欣慶:我今離慳貪垢,雖在居家,解脫心施,常施,捨施,樂施,具足施,平等施。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於何染著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,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施念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五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「又,聖弟子隨念布施之法,心自慶喜:『這真的是我的利益,我已善得利,我以離慳垢之心住於家,解脫施,慷慨,歡喜棄捨,應乞,歡喜布施與分享。』當聖弟子憶念布施之法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施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五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

7.「復次,聖弟子念於天德,念四王天、三十三天、炎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清淨信心,於此命終,生彼諸天;我亦如是信、戒、施、聞、慧,於此命終,生彼天中。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,不起欲覺、瞋恚、害覺,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。於何染著?謂五欲功德。於此五欲功德,離貪、恚、癡,安住正念、正知,乘於直道,修天念,正向涅槃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說第六出苦處,昇於勝處,一乘道淨於眾生,離苦惱,滅憂悲,得如實法。」
「又,聖弟子隨念諸天功德:『有四王天、三十三天、炎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乃至更上之天,彼等諸天具足信,從此處歿,於彼處生,我也有如彼等之信;彼等諸天具足戒,從此處歿,於彼處生,我也有如彼等之戒;彼等諸天具足聞,從此處歿,於彼處生,我也有如彼等之聞;彼等諸天具足施,從此處歿,於彼處生,我也有如彼等之施;彼等諸天具足慧,從此處歿,於彼處生,我也有如彼等之慧。』當聖弟子憶念諸天功德時,他的心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如是聖弟子從染著心得出離。何謂染著心?就是五種欲望。如是聖弟子於此五種欲望,無貪欲的思惟、無瞋恚的思惟、無惱害的思惟,安住於正念、正知,依於正直之道,修習天隨念,心正向於涅槃。如是名為第六種超越苦處昇於勝處〔的方法〕,是由已知、已見的世尊、應供、等正覺所說的,可令眾生清淨,超越憂悲,滅除苦惱,證得真理,作證涅槃。」

8.尊者摩訶迦旃延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
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