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2.時有長爪外道出家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問訊,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曇!我一切見不忍。」
有一次,有一位長爪外道出家者,前來拜見佛陀,與世尊互相問訊慰勞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瞿曇!我不容忍一切見。」
3.佛告火種:「汝言一切見不忍者,此見亦不忍耶?」
佛陀問火種:「你說:『我不容忍一切見』,你的這個見你也不容忍嗎?」
4.長爪外道言:「向言一切見不忍者,此見亦不忍。」
長爪外道出家者回答說:「剛才我說:『我不容忍一切見』,我的這個見我也不容忍。」
5.佛告火種:「如是知、如是見,此見則已斷、已捨、已離,餘見更不相續,不起、不生。火種!多人與汝所見同,多人作如是見、如是說,汝亦與彼相似。火種!若諸沙門、婆羅門,捨此等見,餘見不起,是等沙門、婆羅門,世間亦少少耳。火種!依三種見。何等為三?有一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一切忍。復次,有一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一切不忍。復次,有一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於一忍一不忍。」
佛陀告訴火種:「如果你也作如是見、如是說,那麼就應該斷除彼見、捨棄彼見、遠離彼見,不令其他見相續,不令生起。火種!世間上有許多人與你所見相同,他們也作如是見、如是說,你也與他們相似。然而,火種!有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他們捨棄彼見,而且不執取其他見。這一類的沙門、婆羅門,是世間上極少極少的。火種!世間眾生依止三種見。有一類人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容忍一切見。又,有一類人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不容忍一切見。又,有一類人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部份見我容忍,部份見我不容忍。」
6.「火種!若言一切忍者,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,與恚俱生非不恚,與癡俱生非不癡,繫不離繫,煩惱非清淨,樂、取、染著生。若如是見,我一切不忍,此見非貪俱,非恚俱,非癡俱,清淨非煩惱,離繫非繫,不樂、不取、不著生。火種!若如是見,我一忍一不忍,彼若忍者,則有貪乃至染著生;若如是見不忍者,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。」
「火種!若彼等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容忍一切見,彼等是與貪欲俱生非不貪欲,與瞋恚俱生非不瞋恚,與愚癡俱生非不愚癡,繫縛非不繫縛,煩惱非清淨,生起喜樂、執取、染著。火種!若彼等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我不容忍一切見,彼等不與貪欲俱生,不與瞋恚俱生,不與愚癡俱生,清淨非煩惱,離繫縛非繫縛,不生起喜樂、執取、染著。火種!若彼等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部份見我容忍,部份見我不容忍,對於容忍的部份,彼等是與貪欲俱生非不貪欲,與瞋恚俱生非不瞋恚,與愚癡俱生非不愚癡,繫縛非不繫縛,煩惱非清淨,生起喜樂、執取、染著;對於不容忍的部份,彼等不與貪欲俱生,不與瞋恚俱生,不與愚癡俱生,清淨非煩惱,離繫縛非繫縛,不生起喜樂、執取、染著。」
7.「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:我若作如是見、如是說,我一切忍,則為二者所責、所詰。何等二種?謂一切不忍,及一忍一不忍。則為此等所責,責故詰,詰故害。彼見責、見詰、見害故,則捨所見,餘見則不復生。如是斷見,捨見,離見,餘見不復相續,不起,不生。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:我若如是見、如是說,我一切不忍者,則有二責、二詰。何等為二?謂我一切忍,及一忍一不忍。如是二責、二詰,乃至不相續,不起,不生。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:我若作如是見、如是說,一忍一不忍,則有二責、二詰。何等二?謂如是見、如是說,我一切忍,及一切不忍。如是二責,乃至不相續,不起,不生。」
「彼多聞聖弟子應作如是學:若我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『我容忍一切見』,則會受到二種人的訶責與詰責。是哪二種人?就是不容忍一切見者,以及部份見容忍,部份見不容忍者。我會受到此二種人的訶責,因為訶責故詰責,因為詰責故惱害。彼多聞聖弟子,因為預見到訶責、詰責、惱害,所以捨斷所見,不令其他見生起。如是為斷除彼見、捨棄彼見、遠離彼見,不令其他見相續,不令生起。彼多聞聖弟子應作如是學:若我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『我不容忍一切見』,則會受到二種人的訶責與詰責。是哪二種人?就是容忍一切見者,以及部份見容忍,部份見不容忍者。我會受到此二種人的訶責,因為訶責故詰責,因為詰責故惱害。彼多聞聖弟子,因為預見到訶責、詰責、惱害,所以捨斷所見,不令其他見生起。如是為斷除彼見、捨棄彼見、遠離彼見,不令其他見相續,不令生起。彼多聞聖弟子應作如是學:若我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『部份見我容忍,部份見我不容忍』,則會受到二種人的訶責與詰責。是哪二種人?就是容忍一切見者,以及不容忍一切見者。我會受到此二種人的訶責,因為訶責故詰責,因為詰責故惱害。彼多聞聖弟子,因為預見到訶責、詰責、惱害,所以捨斷所見,不令其他見生起。如是為斷除彼見、捨棄彼見、遠離彼見,不令其他見相續,不令生起。」
8.「復次,火種!如是身色麁四大,聖弟子當觀無常,觀生滅,觀離欲,觀滅盡,觀捨。若聖弟子觀無常,觀滅,觀離欲,觀滅盡,觀捨住者,於彼身身欲、身念、身愛、身染、身著永滅不住。火種!有三種受,謂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此三種受,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轉?謂此三受,觸因,觸集,觸生,觸轉。彼彼觸集則受集,彼彼觸滅則受滅,寂靜,清涼,永盡。彼於此三受,覺苦、覺樂、覺不苦不樂,彼彼受若集、若滅、若味、若患、若出如實知,如實知已,即於彼受觀察無常,觀生滅,觀離欲,觀滅盡,觀捨。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,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。若彼身壞命終後,即於爾時,一切受永滅無餘。彼作是念:樂受覺時,其身亦壞;苦受覺時,其身亦壞;不苦不樂受覺時,其身亦壞,悉為苦邊。於彼樂覺離繫不繫,於彼苦覺離繫不繫,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。於何離繫?離於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離於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我說斯等名為離苦。」
「又,火種!如是之身,由色所成,四大所造,聖弟子應當正觀無常,正觀生滅,正觀離欲,正觀滅盡,正觀捨離。若聖弟子正觀無常,正觀生滅,正觀離欲,正觀滅盡,正觀捨離而住,則於彼身之身欲、身念、身愛、身染、身著,永滅無餘。火種!有三種受,即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此三種受,是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生起?從何轉起?此三種受,是以觸為因,以觸為集,從觸生起,從觸轉起。隨彼觸集起則受集起,隨彼觸滅沒則受滅沒,寂靜,清涼,永盡。彼聖弟子於此三種受,或覺苦、或覺樂、或覺不苦不樂,如實知彼彼受之集起、寂滅、味著、過患、出離,如實知已,即能於彼彼受正觀無常,正觀生滅,正觀離欲,正觀滅盡,正觀捨離。當他感覺以身為限的感受時,他了知:我感覺以身為限的感受。當他感覺以命為限的感受時,他了知:我感覺以命為限的感受。他了知:在命終身體壞散之後,所感受的一切,都是不令人歡喜的,當下將會是清涼的,只有遺骸會留下。他作如是念:覺樂受時,其身敗壞;覺苦受時,其身敗壞;覺不苦不樂受時,其身敗壞,悉皆是苦。於是,彼於樂覺時,離繫縛不被繫縛;彼於苦覺時,離繫縛不被繫縛;彼於不苦不樂覺時,離繫縛不被繫縛。彼於何處離繫縛?彼於貪欲、瞋恚、愚癡離繫縛,於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得出離,我說如是名為離苦。」
9.當於爾時,尊者舍利弗受具足,始經半月。時尊者舍利弗,住於佛後,執扇扇佛。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: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,離欲,欲滅盡,欲捨。爾時,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,觀察無常,觀生滅,觀離欲,觀滅盡,觀捨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
此時,尊者舍利弗受具足戒,不過才半個月。他站在佛陀身後,以扇搧佛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: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應斷欲,離欲,稱歎欲的滅盡,欲的捨離。於是,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,正觀無常,正觀生滅,正觀離欲,正觀滅盡,正觀捨離,當下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
10.爾時,長爪外道出家,遠塵,離垢,得法眼淨。長爪外道出家,見法,得法,覺法,入法,度諸疑、惑,不由他度,入正法律,得無所畏。即從坐起,整衣服,為佛作禮,合掌白佛:「願得於正法律出家,受具足,於佛法中修諸梵行!」
此時,長爪外道出家者,斷除見所斷的煩惱(即斷三結,身見、戒取見、疑),不起招感生死報果的雜染業,正覺現前,與正法契應。於是,長爪外道出家者,體見正法,得法,知法,遍堅法,於自所證無惑,於他所證無疑,不藉他緣,一切他論所不能轉,記別一切所證解脫皆無所畏,隨入聖教。他從座起身,整理衣服,頂禮佛足之後,合掌告訴佛陀︰「世尊!請接受我於正法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,於佛法中修習梵行!」
11.佛告長爪外道出家:「汝得於正法律出家,受具足,成比丘分。」
佛陀告訴長爪外道出家者:「我接受你在正法律中出家,受具足戒,成為比丘。」
12.即得善來比丘出家。彼思惟所以,善男子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乃至心善解脫,得阿羅漢。
長爪外道出家者成為比丘之後,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後來,尊者長爪證得阿羅漢果,心得解脫。
13.佛說是經已,尊者舍利弗,尊者長爪,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長爪,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