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迦毘羅衛城的尼拘律園中。
2.時有眾多釋氏,集論議堂,作如是論議。時有釋氏語釋氏難提:「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得;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得。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,復云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當共往詣世尊所,問如此義,如世尊教,當受奉行。」
有一次,有眾多釋迦族人,在論議堂集會,作如是論議。當時有釋迦族人告訴釋迦族的難提:「我等有時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;有時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親近供養知識比丘。又不知道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天我們一起前往拜見世尊,問如此義,如世尊所教說,我們應當受持奉行。」
3.爾時,難提與諸釋氏,俱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諸釋氏,集論議堂,作如是論議:有諸釋氏語我言:難提!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,或時不見;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,或時不得。如是廣說,乃至如佛所教誡,當受奉行。我等今日請問世尊:若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,云何教化,教誡說法?」
於是,難提與諸釋迦族人,一起前往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世尊!我等諸釋迦族人,在論議堂集會,作如是論議。當時有釋迦族人告訴我:『難提!我等有時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前往拜見如來恭敬供養;有時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親近供養知識比丘。又不知道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今天我們一起前往拜見世尊,問如此義,如世尊所教說,我們應當受持奉行。』所以我們今天前來請問世尊:有智慧之優婆塞,對於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,如何教化,教誡說法?」
4.佛告難提:「若有智慧優婆塞,當詣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,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,言:仁者!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,於法、僧不壞淨。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教授已,當復問言:汝顧戀父母不?彼若有顧戀父母者,當教令捨,當語彼言:汝顧戀父母,得活者可顧戀耳,既不由顧戀而得活,用顧戀為?彼若言:不顧戀父母者,當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妻子、奴僕、錢財、諸物,有顧念不?若言顧念,當教令捨,如捨顧戀父母法。若言不顧念,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?若言顧念,當為說言:人間五欲,惡露不淨,敗壞臭處,不如天上勝妙五欲。教令捨離人間五欲,教令志願天上五欲。若復彼言:心已遠離人間五欲,先已顧念天勝妙欲,歎善隨喜。復語彼言:天上妙欲,無常、苦、空、變壞之法,諸天上有身,勝天五欲。若言已捨顧念天欲,顧念有身勝欲,歎善隨喜。當復教言:有身之欲,亦復無常、變壞之法,有行滅涅槃、出離之樂,汝當捨離有身顧念,樂於涅槃寂滅之樂,為上為勝!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,樂涅槃者,歎善隨喜。如是難提!彼聖弟子,先後次第教誡教授,令得不起、涅槃,猶如比丘百歲壽命,解脫涅槃。」
佛陀告訴難提:「有智慧之優婆塞,應當前往其他有智慧,但受疾病困苦之優婆塞或優婆夷的住處,以三種穌息法教授彼:『仁者!你應當於佛不壞淨成就,於法、僧不壞淨成就。』以如是三種穌息法教授之後,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戀父母?』如果他顧戀父母,應當教他捨棄,告訴他:『如果你顧戀父母可得存活,則可顧戀,既然不能因為顧戀而得存活,顧戀又有何用?』如果他說:『我不顧戀父母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戀妻子、奴僕、錢財、諸物?』如果他顧戀的話,應當教他捨棄,如同捨棄顧戀父母那樣。如果他不顧戀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問他:『你是否顧念人間五欲?』如果他顧念的話,應當告訴他:『人間五欲,猶如惡露不淨,是敗壞臭處,不如天上勝妙五欲。』以此方法教他捨離人間五欲,志求願得天上五欲。如果他說:『我心已遠離人間五欲,早已顧戀天上勝妙五欲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告訴他:『天上妙欲,是無常、苦、空,會變壞的,在欲界天之上還有〔色界〕身之天,彼天身更勝欲界天之五欲。』如果他說:『我心已捨離欲界天之五欲,早已顧戀〔色界〕身之勝欲』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再告訴他:『〔色界〕身之勝欲,也是無常、苦、空,會變壞的,有諸行寂滅之涅槃、出離之樂,你應當捨離身之顧念,以涅槃寂滅為樂,此為最上、最勝之樂!』如果彼聖弟子已能捨離身之顧念,以涅槃寂滅為樂,那就應該隨喜讚歎他。如是難提!彼聖弟子,以此先後次第的教誡教授,漸次得寂滅、涅槃,猶如百歲壽命之比丘,得解脫涅槃。」
5.佛說此經已,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釋迦族的難提等諸釋迦族人,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,頂禮佛足之後離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