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 阿含經選譯 > 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 
◎雜阿含768經 ◎雜阿含783經 ◎雜阿含801經 ◎雜阿含803經
◎雜阿含809經 ◎雜阿含821經 ◎雜阿含828經  
 
雜阿含768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。

2.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,作如是念:半梵行者,謂善知識、善伴黨、善隨從。乃至佛告阿難:「純一滿淨具梵行者,謂善知識。所以者何?我為善知識故,令諸眾生修習正見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於捨;乃至修正定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於捨。」
有一次,尊者阿難獨自在一安靜處,專精思惟,作如是念:這是半梵行者,即善朋友、善伴黨、善伴侶。於是,尊者阿難從禪坐中起來,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世尊!我獨自在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專精思惟,作如是念:這是半梵行者,即善朋友、善伴黨、善伴侶。」佛陀告訴阿難:「千萬不要這樣說:『這是半梵行者,即善朋友、善伴黨、善伴侶。』為什麼呢?有眾生以我為善朋友、善伴黨、善伴侶,他依止於遠離,依止於離貪,依止於滅盡,向於棄捨,修習正見;同理,他依止於遠離,依止於離貪,依止於滅盡,向於棄捨,修習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因此,阿難!這是修習圓滿清淨的全梵行者,即善朋友、善伴黨、善伴侶。」

3.佛說此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尊者阿難對於佛陀所說,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783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。爾時,尊者阿難亦在彼住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。此時,尊者阿難也住在此處。

2.有異婆羅門,來詣尊者阿難所,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,問訊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阿難:「欲有所問,寧有閑暇為記說不?」
有一次,有一位婆羅門前來拜見尊者阿難,與尊者阿難互相問訊慰勞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問尊者阿難:「我有問題想請教你,你是否有空回答我的問題?」

3.阿難答言:「隨汝所問,知者當答。」
尊者阿難回答說:「你可以提出你的問題,如果我知道的話一定會回答你。」

4.婆羅門問:「尊者阿難!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?」
婆羅門便問:「尊者阿難!為何你跟隨沙門瞿曇出家,修習梵行?」

5.阿難答言:「婆羅門!為斷故。」
尊者阿難回答說:「婆羅門!我是為了有所斷的緣故,跟隨沙門瞿曇出家,修習梵行。」

6.復問:「斷何等?」
婆羅門又問:「為了斷除什麼呢?」

7.答言:「貪欲斷,瞋恚、愚癡斷。」
尊者阿難回答說:「為了斷除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。」

8.又問阿難:「有道、有跡,能斷貪欲、瞋恚、愚癡耶?」
又問尊者阿難:「是否有方法、有途徑,能夠斷除貪欲、瞋恚、愚癡呢?」

9.阿難答言:「有,謂八聖道,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」
尊者阿難回答說:「有八正道,能夠斷除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就是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」

10.婆羅門言:「阿難!賢哉之道,賢哉之跡!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斯等貪欲、恚、癡。」
婆羅門說:「阿難!這是賢聖的方法,這是賢聖的途徑!修習、反覆修習八正道者,必能斷除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。」

11.尊者阿難說是法時,彼婆羅門聞其所說,歡喜隨喜,從座起去。
尊者阿難如是說完之後,彼婆羅門對於尊者阿難所說,很歡喜地接受,從座起身離去。

12.如斷貪、恚、癡,如是調伏貪、恚、癡,及得涅槃,及厭離,及不趣涅槃,及沙門義,及婆羅門義,及解脫,及苦斷,及究竟苦邊,及正盡苦,一一經皆如上說。
如同「斷貪、恚、癡」這個經的內容,同理,「調伏貪、恚、癡,及得涅槃,及厭離,及不趣涅槃,及沙門義,及婆羅門義,及解脫,及苦斷,及究竟苦邊,及正盡苦」等十個經的內容也是與其相似的。

雜阿含801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法多所饒益,修安那般那念。何等為五?住於淨戒,波羅提木叉律儀,威儀、行處具足,於微細罪能生怖畏,受持學戒,是名第一多所饒益,修習安那般那念。復次,比丘!少欲、少事、少務,是名二法多所饒益,修習安那般那念。復次,比丘!飲食知量,多少得中,不為飲食起求欲想,精勤思惟,是名三法多所饒益,修安那般那念。復次,比丘!初夜後夜,不著睡眠,精勤思惟,是名四法多所饒益,修安那般那念。復次,比丘!空閑林中,離諸憒鬧,是名五法多所饒益,修習安那般那念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五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是哪五法呢?比丘受持淨戒,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而住,具足正行與行處,見微細罪,心生畏懼,受持學處而學,是名第一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又,諸比丘!比丘減少欲望、減少俗事、減少雜務,是名第二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又,諸比丘!比丘節制飲食,多少適中,不貪求飲食而起欲想,精進努力,如理思惟,是名第三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又,諸比丘!比丘在初夜與後夜,不貪著睡眠,精進努力,如理思惟,是名第四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又,諸比丘!比丘住於空閑處、樹下,遠離熱鬧聚會,是名第五法,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,有很大的助益。」

3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803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修習安那般那念,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,多修習者,得身心止息,有覺有觀寂滅,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。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,多修習已,身心止息,有覺有觀寂滅,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?是比丘,若依聚落、城邑止住,晨朝著衣持鉢,入村乞食,善護其身,守諸根門,善繫心住。乞食已,還住處,舉衣鉢,洗足已。或入林中、閑房、樹下,或空露地,端身正坐,繫念面前,斷世貪愛,離欲清淨;瞋恚;睡眠;掉悔;疑斷,度諸疑惑,於諸善法心得決定。遠離五蓋煩惱,於心令慧力羸,為障礙分,不趣涅槃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應當修習安那般那念。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,反覆修習的話,將可成就身輕安與心輕安,有覺有觀的寂滅,進而修習完全的明分想,使其圓滿具足。諸比丘!比丘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,反覆修習,可成就身輕安與心輕安,有覺有觀的寂滅,進而修習完全的明分想,使其圓滿具足呢?諸比丘!比丘依住於聚落或城鎮,在夜過天亮後,著衣持鉢,進入聚落乞食,善護自身,守護六根,繫念專注。乞食之後,回到住處,收攝衣鉢,清洗手足,前往森林中、空閑處、樹下,或者野外的空地,端身正坐,繫念在前,斷除世間的各種貪愛,清淨離欲;斷除瞋恚;斷除睡眠;斷除掉悔;斷除疑惑,對於各種善法,心得確定。遠離此等能障覆心,使智慧薄弱,不趣向涅槃的五蓋煩惱。」

3.「念於內息,繫念善學;念於外息,繫念善學。息長,息短。覺知一切身入息,於一切身入息善學;覺知一切身出息,於一切身出息善學。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,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;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,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。覺知喜;覺知樂;覺知心行;覺知心行息入息,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,覺知心行息出息,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。覺知心;覺知心悅;覺知心定;覺知心解脫入息,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,覺知心解脫出息,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。觀察無常;觀察斷;觀察無欲;觀察滅入息,於觀察滅入息善學,觀察滅出息,於觀察滅出息善學。是名修安那般那念,身止息,心止息,有覺有觀寂滅,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。」
「他正念而出息,正念而入息。當出息長時,他了知:我的出息是長的;當入息長時,他了知:我的入息是長的。當出息短時,他了知:我的出息是短的;當入息短時,他了知:我的入息是短的。他學習: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止息身行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止息身行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覺知喜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覺知喜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覺知樂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覺知樂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覺知心行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覺知心行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止息心行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止息心行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覺知心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覺知心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心悅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心悅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心定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心定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心解脫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心解脫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隨觀無常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隨觀無常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隨觀離貪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隨觀離貪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隨觀滅盡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隨觀滅盡而入息。他學習:我將隨觀捨遣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隨觀捨遣而入息。諸比丘!比丘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,反覆修習之後,將可成就身輕安與心輕安,有覺有觀的寂滅,進而修習完全的明分想,使其圓滿具足。」

4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809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金剛聚落,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跋耆國,跋求摩河邊的薩羅梨林中。

2.爾時,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,讚歎不淨觀言:「諸比丘!修不淨觀,多修習者,得大果、大福利。」
有一次,世尊為諸比丘教說不淨觀,讚歎不淨觀說:「諸比丘!修習不淨觀,在反覆修習之後,可得大果、大福利。」

3.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,極厭患身,或以刀自殺,或服毒藥,或繩自絞,投巖自殺,或令餘比丘殺。
於是,比丘眾在修習不淨觀之後,對於自身,感到極度厭惡,或以刀自殺,或服用毒藥,或以繩索自縊,或跳入深淵自殺,或令其他比丘殺。 

4.有異比丘,極生厭患惡露不淨,至鹿林梵志子所,語鹿林梵志子言:「賢首!汝能殺我者,衣、鉢屬汝。」
有一位比丘,因為對於自身的惡露不淨,感到極度厭惡,前往鹿林梵志子的住處,告訴他:「賢者!如果你把我殺死的話,我的衣與鉢就歸你所有。」 

5.時鹿林梵志子,即殺彼比丘,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。時有魔天,住於空中,讚鹿林梵志子言:「善哉!善哉!賢首!汝得無量功德,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者,未度者度,未脫者脫,未穌息者令得穌息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;諸長利衣鉢雜物,悉皆屬汝。」
於是,鹿林梵志子,就殺了彼比丘,然後帶著刀來到跋求摩河邊洗刀。此時,有魔天在虛空中,稱讚鹿林梵志子:「很好!很好!賢者!你已成就無量功德,因為你讓沙門瞿曇的弟子中,那些持戒有德行者,尚未得度者得度,尚未得解脫者得解脫,尚未得安隱者得安隱,尚未得涅槃者得涅槃;他們死後遺留下來的衣鉢雜物,全部歸你所有。」

6.時鹿林梵志子,聞讚歎已,增惡邪見,作是念:我今真實大作福德,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,未度者度,未脫者脫,未穌息者令得穌息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;衣鉢雜物,悉皆屬我。於是手執利刀,循諸房舍,諸經行處,別房、禪房,見諸比丘,作如是言:「何等沙門持戒有德,未度者我能令度,未脫者令脫,未穌息者令得穌息,未涅槃令得涅槃。」
此時,鹿林梵志子,聽到如此的稱讚之後,更增長惡邪見,作如是念:我今天確實作了一件大功德,因為我讓沙門瞿曇的弟子中,那些持戒有德行者,尚未得度者得度,尚未得解脫者得解脫,尚未得安隱者得安隱,尚未得涅槃者得涅槃;他們死後遺留下來的衣鉢雜物,全部歸我所有。於是他手持利刀,循著所有的房舍,經行處,個別的寮房、禪堂,一見到比丘眾,就作如是說:「凡是持戒有德行的沙門,尚未得度者我能使之得度,尚未得解脫者我能使之得解脫,尚未得安隱者我能使之得安隱,尚未得涅槃者我能使之得涅槃。」

7.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,皆出房舍,語鹿林梵志子言:「我未得度,汝當度我!我未得脫,汝當脫我!我未得穌息,汝當令我得穌息!我未得涅槃,汝當令我得涅槃!」時鹿林梵志子,即以利刀殺彼比丘,次第乃至殺六十人。
於是,那些對於自身,感到極度厭惡的比丘眾,都從房舍出來,告訴鹿林梵志子:「我尚未得度,請你度我!我尚未得解脫,請你令我得解脫!我尚未得安隱,請你令我得安隱!我尚未得涅槃,請你令我得涅槃!」如是,鹿林梵志子,即以利刀殺死那些比丘,先後總共殺死了六十位比丘。

8.爾時,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,於眾僧前坐。告尊者阿難:「何因、何緣,諸比丘轉少、轉減、轉盡?」
有一次,在月圓十五日,僧團布薩時,世尊坐在比丘眾前面。世尊問尊者阿難:「以何因緣故,比丘眾的人數越來越少了呢?」

9.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,讚歎不淨觀,諸比丘修不淨觀已,極厭患身,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。世尊!以是因緣故,令諸比丘轉少、轉減、轉盡。唯願世尊,更說餘法,令諸比丘聞已,勤修智慧,樂受正法,樂住正法!」
阿難告訴佛陀:「世尊為諸比丘教說不淨觀,讚歎不淨觀,比丘眾在修習不淨觀之後,對於自身,感到極度厭惡,或以刀自殺,或服用毒藥,或以繩索自縊,或跳入深淵自殺,或令其他比丘殺。乃至鹿林梵志子,即以利刀殺死那些比丘,先後總共殺死了六十位比丘。世尊!因為如此的緣故,比丘眾的人數越來越少了。懇請世尊宣說其他教法,令比丘眾聽聞之後,能夠勤修智慧,樂於受持正法,安住於正法!」

10.佛告阿難:「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,隨順開覺。已起、未起惡不善法,速令休息。如天大雨,起、未起塵,能令休息。如是比丘修微細住,諸起、未起惡不善法,能令休息。阿難!何等為微細住,多修習隨順開覺,已起、未起惡不善法,能令休息?謂安那般那念住。」
於是,佛陀告訴阿難:「是故諸比丘!我現在要為你們宣說微細思惟而住,隨順於開覺的法門。令已生起、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,都能在當下消滅、滅除。譬如天下大雨,能令已生起、未生起的塵土,在當下就消滅、滅除。同理,諸比丘!於此微細思惟而住的法門,能令已生起、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,在當下就消滅、滅除。阿難!何謂微細思惟而住,在反覆修習之後,隨順於開覺的法門,令已生起、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,都能在當下消滅、滅除呢?就是安那般那念住。」

11.阿難白佛:「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,隨順開覺,已起、未起惡不善法,能令休息?」
阿難問佛陀:「比丘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,隨順於開覺的法門,令已生起、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,都能在當下消滅、滅除呢?」

12.佛告阿難:「若比丘依止聚落,如前廣說,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。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比丘依住於聚落或城鎮,如前一○八四(803)經廣說,乃至他學習:我將隨觀捨遣而出息;他學習:我將隨觀捨遣而入息。」

13.佛說此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尊者阿難對於佛陀所說,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雜阿含821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過二百五十戒,隨次半月來,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。若彼善男子,自隨意所欲而學者,我為說三學,若學此三學,則攝受一切學戒。何等為三?謂增上戒學、增上意學、增上慧學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諸比丘!此二百五十餘學處,應於每半月誦說一次,欲得利益的善男子應於此中學。諸比丘!此一切〔二百五十餘學處〕總攝於此等三學。是哪三種學呢?就是增上戒學、增上心學、增上慧學。」

3.「何等為增上戒學?是比丘重於戒,戒增上;不重於定,定不增上,不重於慧,慧不增上。於彼彼分細微戒,乃至受持學戒。如是知、如是見,斷三結,謂身見、戒取、疑。貪、恚、癡薄,成一種子道;彼地未等覺者,名斯陀含;彼地未等覺者,名家家;彼地未等覺者,名七有;彼地未等覺者,名隨法行;彼地未等覺者,名隨信行,是名增上戒學。」
「何謂增上戒學?有比丘,重於戒,戒增上;不重於定,定不增上,不重於慧,慧不增上,於任何微細戒,若有違犯則隨悔。為什麼呢?於此,我不說這是不可能的。任何戒,或是隨順於梵行,或是饒益於梵行,或令久住於梵行,在受持之後,他成為堅固戒者,住立戒者,常隨順戒者,他學習一切戒。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三結斷,即身見、戒取見、疑。因為永斷三結,減弱貪、瞋、癡,成為一種子。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斯陀含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家家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須陀洹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隨法行者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隨信行者,是名增上戒學。」

4.「何等為增上意學?是比丘重於戒,戒增上,重於定,定增上;不重於慧,慧不增上。於彼彼分細微戒學,乃至受持學戒。如是知、如是見,斷五下分結,謂身見、戒取、疑、貪欲、瞋恚。斷此五下分結,能得中般涅槃;彼地未等覺者,得生般涅槃;彼地未等覺者,得無行般涅槃;彼地未等覺者,得有行般涅槃;彼地未等覺者,得上流般涅槃,是名增上意學。」
「何謂增上意學?有比丘,重於戒,戒增上,重於定,定增上;不重於慧,慧不增上,於任何微細戒,若有違犯則隨悔。為什麼呢?於此,我不說這是不可能的。任何戒,或是隨順於梵行,或是饒益於梵行,或令久住於梵行,在受持之後,他成為堅固戒者,住立戒者,常隨順戒者,他學習一切戒。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五下分結斷,即身見、戒取見、疑、貪欲、瞋恚。因為永斷五下分結,成為中般涅槃者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生般涅槃者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無行般涅槃者;於彼地未等覺者,成為有行般涅槃者;於彼地未等覺者,趣向上流色究竟天,是名增上意學。」

5.「何等為增上慧學?是比丘重於戒,戒增上,重於定,定增上,重於慧,慧增上。如是知、如是見,欲有漏心解脫,有有漏心解脫,無明有漏心解脫,解脫知見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,是名增上慧學。」
「何謂增上慧學?有比丘,重於戒,戒增上,重於定,定增上,重於慧,慧增上,於任何微細戒,若有違犯則隨悔。為什麼呢?於此,我不說這是不可能的。任何戒,或是隨順於梵行,或是饒益於梵行,或令久住於梵行,在受持之後,他成為堅固戒者,住立戒者,常隨順戒者,他學習一切戒。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因為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等諸漏的滅盡,沒有貪欲與無明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,是名增上慧學。」

6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雜阿含828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驢隨群牛而行,而作是念:我作牛聲。然其彼形亦不似牛,色亦不似牛,聲出不似;隨大群牛,謂已是牛而作牛鳴,而去牛實遠。如是有一愚癡男子,違律犯戒,隨逐大眾,言:我是比丘,我是比丘。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、增上意學、增上慧學,隨逐大眾,自言我是比丘,我是比丘,其實去比丘大遠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譬如有驢跟隨在牛群的後面,作如是念:我也可發出牛聲。可是牠的身形不像牛,顏色也不像牛,發出的聲音也不像牛;牠只是跟隨在牛群的後面,自以為是牛而作牛鳴,事實上與牛相差甚遠。同理,諸比丘!於此,有一類愚癡比丘,違犯戒律,雖然跟隨在比丘僧團的後面,作如是說:我也是比丘,我也是比丘。可是他沒有如其他比丘受持增上戒學的意欲,沒有如其他比丘受持增上心學的意欲,沒有如其他比丘受持增上慧學的意欲。他只是跟隨在比丘僧團的後面,作如是說:我也是比丘,我也是比丘,事實上與比丘相差甚遠。」

3.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       「同蹄無角獸,四足具聲口,
          隨逐大群牛,常以為等侶,
          形亦非牛類,不能作牛聲。
          如是愚癡人,不隨繫心念,
          於善逝教誡,無欲勤方便,
          懈怠心輕慢,不獲無上道。
          如驢在牛群,去牛常自遠,
          彼雖隨大眾,內行常自乖。」
於是,世尊說此偈頌:
   「同為有蹄無角獸,具足四足發聲口,
      驢隨牛群跟在後,常以牛群為伴侶,
      外貌足跡異於牛,亦復不能作牛聲。
      如是愚癡之比丘,不能繫心持正念,
      對於善逝諸教誡,無有意欲勤修習,
      放逸懈怠心輕慢,終不成就無上道。
      猶如驢子在牛群,絲毫不與牛相似,
      如是隨眾之比丘,內行乖離佛教誡。」


4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