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款徵信 友站連結
最新訊息公告 關於學會 阿含經選譯 學會課程 活動花絮
 
阿含經選譯第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二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三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四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六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七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八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九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一冊
 
阿含經選譯第十二冊
 

  首頁 > 阿含經選譯 > 阿含經選譯第五冊
 
 
◎雜阿含483經 ◎雜阿含620經 ◎雜阿含624經 ◎雜阿含638經
◎雜阿含647經      
 
雜阿含483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食念者,有無食念者,有無食無食念者;有食樂者,有無食樂者,有無食無食樂者;有食捨者,有無食捨者,有無食無食捨者;有食解脫者,有無食解脫者,有無食無食解脫者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食念者,有無食念者,有無食無食念者;有食樂者,有無食樂者,有無食無食樂者;有食捨者,有無食捨者,有無食無食捨者;有食解脫者,有無食解脫者,有無食無食解脫者。」

3.「云何有食念?謂五欲因緣生念。云何無食念?謂比丘離欲、離惡、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離生喜、樂,初禪具足住,是名無食念。云何無食無食念?謂比丘有覺、有觀息,內淨、一心,無覺、無觀,定生喜、樂,第二禪具足住,是名無食無食念。」
「何謂有食念?緣五種欲望所生之喜。何謂無食念?比丘因為遠離欲,遠離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,從遠離〔欲、不善之法〕生起喜樂,具足初禪而住時所生之喜,是名無食念。何謂無食無食念?比丘因為覺觀的息滅,內在的平靜與專注,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樂,具足第二禪而住時所生之喜,是名無食無食念。」

4.「云何有食樂?謂五欲因緣生樂、生喜,是名有食樂。云何無食樂?謂息有覺、有觀,內淨、一心,無覺、無觀,定生喜、樂,是名無食樂。云何無食無食樂?謂比丘離喜、貪,捨心住正念、正知,安樂住,彼聖說捨,是名無食無食樂。」
「何謂有食樂?緣五種欲望所生之樂喜,是名有食樂。何謂無食樂?比丘因為覺觀的息滅,內在的平靜與專注,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樂,具足第二禪而住時所生之樂,是名無食樂。何謂無食無食樂?比丘因為遠離喜而住於捨,正念正智,以身受樂,此即聖者所宣說之『捨,具念,樂住』,具足第三禪而住時所生之樂,是名無食無食樂。」

5.「云何有食捨?謂五欲因緣生捨,是名有食捨。云何無食捨?謂彼比丘離喜、貪,捨心住正念、正知,安樂住,彼聖說捨,第三禪具足住,是名無食捨。云何無食無食捨?謂比丘離苦、息樂,憂、喜先已離,不苦不樂,捨、淨念、一心,第四禪具足住,是名無食無食捨。」
「何謂有食捨?緣五種欲望所生之捨,是名有食捨。何謂無食捨?比丘因為遠離喜而住於捨,正念正智,以身受樂,此即聖者所宣說之『捨,具念,樂住』,具足第三禪而住時所生之捨,是名無食捨。何謂無食無食捨?比丘因為樂的捨斷、苦的捨斷、過去的喜與憂已經滅沒,不苦、不樂、捨、念、遍淨,具足第四禪而住時所生之捨,是名無食無食捨。」

6.「云何有食解脫?謂色俱行。云何無食解脫?謂無色俱行。云何無食無食解脫?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,瞋恚、愚癡心不染解脫,是名無食無食解脫。」
「何謂有食解脫?與色相關的解脫。何謂無食解脫?與無色相關的解脫。何謂無食無食解脫?當比丘於貪欲不染得解脫,於瞋恚不染得解脫,於愚癡不染得解脫時,是名無食無食解脫。」

7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620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大雪山中寒冰嶮處,尚無猨猴,況復有人!或復有山,猨猴所居而無有人;或復有山,人、獸共居。於猨猴行處,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。有黠猨猴,遠避而去。愚癡猨猴,不能遠避,以手小觸即膠其手;復以二手欲解求脫,即膠二手;以足求解,復膠其足;以口嚙草,輒復膠口;五處同膠,聯捲臥地。獵師既至,即以杖貫擔負而去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在大雪山之中有寒冰嶮難處,連獼猴都無法到達,何況是人!在大雪山中的某些地方,只有獼猴居住其中而沒有人;在大雪山中的某些地方,有人與動物可居住之處。諸比丘!有獵師,沿著獼猴的路徑,在草上塗抹黐膠,以捕縛獼猴。有黠慧的獼猴,看到草上的黐膠,避而遠之。愚癡輕率的獼猴,不但不知遠避,還以手觸摸黐膠,結果手被黏住;為了從黐膠解脫,獼猴以另一隻手觸摸,結果雙手被黏住;為了解脫雙手,獼猴以腳觸摸,結果腳被黏住;為了解脫雙手與腳,獼猴以另一隻腳觸摸,結果雙腳被黏住;為了解脫雙手與雙腳,獼猴以口咬草,結果口被黏住;因為五處被黏住,獼猴只能蜷縮臥倒在地。獵師來到時,只需以木杖貫穿,即可持擔離去。」

3.「比丘!當知愚癡猨猴,捨自境界父母居處,遊他境界,致斯苦惱。如是比丘!愚癡凡夫依聚落住,晨朝著衣持鉢,入村乞食,不善護身,不守根門,眼見色已則生染著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皆生染著。愚癡比丘,內根、外境被五縛已,隨魔所欲。是故比丘當如是學:於自所行處、父母境界依止而住,莫隨他處、他境界行。云何比丘自所行處、父母境界?謂四念處,身身觀念住、受……、心……、法法觀念住。」
「諸比丘!當知愚癡輕率的獼猴,因為離開自己的境界,自己父母的境界,來到他人的境界,所以招致災患。同理,諸比丘!愚癡凡夫依住於聚落,在夜過天亮後,著衣持鉢,進入聚落乞食,因為不善守護自身,不守護六根,眼見色時心生染著。同理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嚐味,身覺觸,悉皆心生染著。愚癡比丘,因為五根觸對五境心生染著,為五欲所束縛時,則隨魔所欲。是故諸比丘!你們應當學習:依住於自己的行處,自己父母的境界,不要隨順他人的行處、他人的境界。諸比丘!何謂自己的行處、自己父母的境界?就是四念處,於身隨觀身念處、於受隨觀受念處、於心隨觀心念處、於法隨觀法念處。」

4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624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尊者欝低迦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善哉世尊!為我說法。我聞法已,當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。思惟所以,善男子剃除鬚髮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如上廣說,乃至不受後有。」
有一次,尊者欝低迦前來拜見佛陀,頂禮佛足之後,坐在一旁。他告訴佛陀:「善哉世尊!請為我說法,我聞法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

3.佛告欝低迦:「如是!如是!如汝所說。但於我所說法,不悅我心,彼所事業亦不成就,雖隨我後而不得利,反生障閡。」
佛陀告訴欝低迦:「如是!如是!如你所說。但是對於我所說的法,你從來不曾令我感到欣悅,你所作的修行也從來沒有成就,雖然你跟隨著我,卻不曾得到法的利益,反而心生障礙。」

4.欝低迦白佛:「世尊所說,我則能令世尊心悅,自業成就,不生障閡。唯願世尊為我說法,我當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如上廣說,乃至不受後有。」如是第二,第三請。
欝低迦告訴佛陀:「對於世尊所說的法,我一定會令世尊感到欣悅,我所作的修行也一定會有成就。善哉世尊!請為我說法,我聞法之後,將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」如是,他第二次,甚至第三次向佛陀請求。

5.爾時,世尊告欝低迦:「汝當先淨其初業,然後修習梵行。」
於是,世尊告訴欝低迦:「你應當淨化最初的善業,然後再修習梵行。」

6.欝低迦白佛:「我今云何淨其初業,修習梵行?」
欝低迦問佛陀:「我該如何淨化最初的善業,然後再修習梵行?」

7.佛告欝低迦:「汝當先淨其戒,直其見,具足三業,然後修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內身身觀念住,專精方便,正智、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如是外身;內外身身觀念住。受……。心……。法法觀念住,亦如是廣說。」
佛陀告訴欝低迦:「你應當先善清淨戒,正直知見,再以三次第修習四念處。是哪四種念處呢?就是住於身,隨觀內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內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。同理,受、心,也是如此。住於法,隨觀內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內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。」

8.時欝低迦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從座起而去。
欝低迦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,對於佛陀所說很歡喜地接受,從座起身離去。

9.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。思惟所以,善男子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乃至不受後有。
欝低迦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,獨自到一安靜處,精進修習,不放逸而住。精進修習、不放逸而住已,專精思惟︰善男子剃除鬚髮,身著袈裟,正當地從俗家離開,成為無家者,過著遊行的修行生活,是以斷盡一切苦為目的,在現世中自證知,作證,具足住︰沒有再生,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,應作之事已經完成,命終之後沒有來生。後來,尊者欝低迦自證知,心得解脫,得阿羅漢果。

10.如欝低迦所問,如是異比丘所問,亦如上說。
如同「欝低迦所問」這個經的內容,同理,「異比丘所問」這個經的內容也是與其相似的。

雜阿含638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
2.爾時,尊者舍利弗,住摩竭提那羅聚落,疾病涅槃,純陀沙彌瞻視供養。
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,住在摩竭提國的那羅聚落,身患重病,純陀沙彌擔任看護,照顧尊者舍利弗。

3.爾時,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,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,取餘舍利,擔持衣鉢,到王舍城。擧衣鉢,洗足已,詣尊者阿難所,禮尊者阿難足已,却住一面。白尊者阿難:「尊者當知!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,我持舍利及衣鉢來。」
後來,尊者舍利弗因病而般涅槃,純陀沙彌處理完尊者舍利弗的後事之後,帶著火化後的遺骸,以及尊者舍利弗的衣與鉢,前往王舍城。到了王舍城之後,純陀沙彌收攝衣鉢,清洗手足,前來拜見尊者阿難,頂禮尊者阿難之後,站在一旁。他告訴尊者阿難:「尊者當知!我的和上尊者舍利弗已經因病而般涅槃,這是他火化後的遺骸,以及衣與鉢。」

4.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,往詣佛所,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舉體離解,四方易韻,持辯閉塞。純陀沙彌來語我言:和上舍利弗已涅槃,持餘舍利及衣鉢來。」
尊者阿難聽了純陀沙彌的話之後,前往佛陀的住處,告訴佛陀:「世尊!純陀沙彌告訴我說:『我的和上尊者舍利弗已經般涅槃,這是他火化後的遺骸,以及衣與鉢。』世尊!聽到尊者舍利弗般涅槃之後,我的身體好像被麻醉一樣,方向不明,諸法不辯。」

5.佛言:「云何阿難!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?定身、慧身、解脫身、解脫知見身涅槃耶?」
佛陀問說:「阿難!舍利弗是否帶走戒蘊而般涅槃?是否帶走定蘊而般涅槃?是否帶走慧蘊而般涅槃?是否帶走解脫蘊而般涅槃?是否帶走解脫知見蘊而般涅槃?」

6.阿難白佛言:「不也,世尊!」
阿難回答佛陀:「不是的,世尊!」

7.佛告阿難:「若法我自知,成等正覺所說,謂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道支涅槃耶?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舍利弗是否帶走我成就等正覺之後,我所知見,為人宣說的法,即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而般涅槃?」

8.阿難白佛:「不也,世尊!雖不持所受戒身,乃至道品法而涅槃,然尊者舍利弗,持戒多聞,少欲知足,常行遠離,精勤方便,攝念安住,一心正受;捷疾智慧,深利智慧,超出智慧,分別智慧,大智慧,廣智慧,甚深智慧,無等智慧,智寶成就;能視,能教,能照,能喜,善,能讚歎,為眾說法。是故世尊!我為法故,為受法者故,愁憂苦惱。」
阿難回答佛陀:「不是的,世尊!雖然尊者舍利弗沒有帶走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、解脫蘊、解脫知見蘊而般涅槃,也沒有帶走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而般涅槃,但是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,少欲知足,常行遠離,精勤努力,攝念安住,一心正受;具足捷疾智慧,深利智慧,超出智慧,分別智慧,大智慧,廣智慧,甚深智慧,無等智慧,成就智寶;他是能瞻視者,能教誡者,能照顧者,能慶喜者,賢善者,能讚歎者,能為大眾說法者。是故世尊!我因為法的緣故,以受法者的角度,感到愁憂苦惱。」

9.佛告阿難:「汝莫愁憂苦惱!所以者何?若生、若起、若作,有為敗壞之法,何得不壞?欲令不壞者,無有是處。我先已說: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,適意之事,一切皆是乖離之法,不可常保。譬如大樹,根、莖、枝、葉、華、果茂盛,大枝先折;如大寶山,大巖先崩;如是如來大眾眷屬,其大聲聞先般涅槃。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,於彼方我則無事,然其彼方,我則不空,以有舍利弗故,我先已說故。汝今阿難!如我先說,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,皆是別離之法,是故汝今莫大愁毒。阿難!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。是故阿難!當作自洲而自依,當作法洲而法依,當作不異洲、不異依。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你不要感到愁憂苦惱!為什麼呢?一切已生的、生起的、有為的、敗壞的法,怎麼能不被破壞?欲令不被破壞,這是不可能的。我先前已經說過:一切所愛念的種種對象,可意的事物,都會〔與我們〕分開、別離,不能經常保持而不變異。譬如一棵大樹,它的根、莖、枝、葉、花、果,都極為茂盛,大的枝幹一定會先折斷;又如一座大寶山,大塊的岩石一定會先崩落;同理,以如來為首的比丘僧團,他的大弟子會先行般涅槃。如果彼處有舍利弗遊行教化,就不需要我去教化,於彼處我也不會認為僧團是空虛的,因為有舍利弗的緣故,我先前已經說過了。今天,阿難!如我先前所說:一切所愛念的種種對象,可意的事物,都會〔與我們〕分開、別離,所以你不要感到愁憂苦惱!阿難!當知如來不久之後,也將般涅槃。是故阿難!應當以自己為庇護所,以自己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人〕為歸依;應當以〔正〕法為庇護所,以〔正〕法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法〕為歸依。」

10.阿難白佛:「世尊!云何自洲以自依?云何法洲以法依?云何不異洲、不異依?」
阿難問佛陀:「世尊!何謂以自己為庇護所,以自己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人〕為歸依?何謂以〔正〕法為庇護所,以〔正〕法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法〕為歸依?」

11.佛告阿難:「若比丘,身身觀念處,精勤方便,正智、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如是外身;內外身;受;心;法法觀念處,亦如是說。阿難!是名自洲以自依,法洲以法依,不異洲、不異依。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若比丘住於身,隨觀內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內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。同理,受;心,也是如此。若比丘住於法,隨觀內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內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。阿難!如是名為以自己為庇護所,以自己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人〕為歸依;以〔正〕法為庇護所,以〔正〕法為歸依,不以其他〔法〕為歸依。」

12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雜阿含647經

1.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以下是我所聽到的:曾經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
2.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根,何等為五?謂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」
有一次,世尊告訴比丘眾:「有五根,是哪五種根呢?就是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」

3.「何等為信根?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,根本堅固,餘諸天、魔、梵,沙門、婆羅門,及餘世間,無能沮壞其心者,是名信根。」
「何謂信根?有比丘於如來生起清淨的信心,根深蒂固,在此共天的、共魔的、共梵天的世界,各種的沙門、婆羅門,天、人眾,都無法破壞他的信心,是名信根。」 

4.「何等為精進根?已生惡不善法令斷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未生惡不善法不起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未生善法令起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已生善法,住不忘,修習增廣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,是名精進根。」
「何謂精進根?有比丘為了斷除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,他生起欲願,以各種方法,努力攝心,令心增長;為了使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生起,他生起欲願,以各種方法,努力攝心,令心增長;為了生起尚未生起的善法,他生起欲願,以各種方法,努力攝心,令心增長;為了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斷生起,甚至增長廣大,他生起欲願,以各種方法,努力攝心,令心增長,是名精進根。」

5.「何等為念根?若比丘內身身觀住,慇懃方便,正念、正智,調伏世間貪憂;外身;內外身;受;心;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,是名念根。」
「何謂念根?有比丘住於身,隨觀內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身,隨觀內外身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。同理,受;心,也是如此。有比丘住於法,隨觀內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;住於法,隨觀內外法,熱誠,正知,正念,調伏世間貪憂,是名念根。」

6.「何等為定根?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離生喜樂,乃至第四禪具足住,是名定根。」
「何謂定根?有比丘因為遠離欲,遠離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,從遠離〔欲、不善之法〕生起喜樂,具足初禪而住;因為覺觀的息滅,內在的平靜與專注,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樂,具足第二禪而住;因為遠離喜而住於捨,正念正智,以身受樂,此即聖者所宣說之『捨,具念,樂住』,具足第三禪而住;因為樂的捨斷、苦的捨斷、過去的喜與憂已經滅沒,不苦、不樂、捨、念、遍淨,具足第四禪而住,是名定根。」

7.「何等為慧根?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,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,是名慧根。」
「何謂慧根?有比丘如實知苦聖諦,如實知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,是名慧根。」

8.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佛陀如是說完之後,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,都很歡喜地接受。

 
 
 
中華三德佛教學會 Tiguna Buddhist Society
捐款帳戶
電話:02-2876-5866
手機:0978-018-560
Email:tgbs009@tiguna.org.tw
內政部核准字號:台內社字第 1000039338
統一編號: 26659654
國泰世華銀行 013 (天母分行)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 
帳號:012-03-000477-7
郵政劃撥帳號: 5019 3853
戶名:中華三德佛教學會許能對
郵政劃撥帳號:4162 8664
戶名:方惟泰(釋宗恆)
       
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1 Tiguna. All Rights Reserved. 建議使用IE瀏覽器(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)